数码人文|衡量历史动画教育功能的五个原则

2022-08-02 12:34

动画必然有助儿童学习吗?儿童动画追求趣味,表达手法夸张,如何能与讲求真实的历史教材水乳交融?

大概十六七年前,香港教育界曾就某标榜作为教材的历史漫画是否渲染暴力,有一番讨论;那时候我不曾想,没多少年后,以动漫形式制作历史教材已不再是「可否」,而是「如何」的问题了。

作为历史教材的动画应当忠于史实——这原则几乎无可置疑,但问题是「何谓忠于史实」?第一个难题是:历史不一定有趣,历史人物形象也不一定完全正面。但提倡以动画作为历史教材的其中一个目的,即期望藉动漫的生动活泼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并藉古人榜样,薰陶品德情意。

第二个难题是:「百分百忠于史实」或许是个伪命题。那些资讯性的材料,诸如历史人物生卒年等,如经学界考据已成共识,自可如实交代。但人物语言与心理描写,却几乎无法不作适度转化和合理推想。于是,作为教材的历史动画,如何「接驳」学科知识与学生兴趣,并「融合」真实与合理想像——尤须细察思量。


我提出以下五个原则:


学习为本 语言浅白

1. 学习目标为本

「历史动画教材」之于非教育类动画最大分别,是它从一开始,即应该想好动画须达致的教育功能。历史动画中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行为,均应以所拟订的学习目标为中心。任何干扰达成学习目标的因素,都应排除。

2. 相应学习程度的历史知识

在「原则一」的基础上,尽可能在情节、场景画面呈现切合相应学习程度的历史文化知识。例如就非语言和文字的内容(通常是图像画面,也可能是音乐),小学阶段动漫教材,可在画面呈现春秋时期主要书写工具、丝绸之路的路綫大致是怎样的、孙中山来港就学时香港街道场景大致如何等。

3. 浅白易懂的语言

对应「原则一」,可适度融入古语或诗词,但不应故作高雅,不然既让学生产生距离感,亦缺乏趣味。只要配合教师或辅助教材说明,浅白的对话并不会导致学生对古人说话方式产生误解。例如,只要适时提醒学生,他们很容易明白中国古人不都说普通话、粤语或英语,但古人也是懂得开玩笑的。


合理虚构 正向价值

4. 有意义的虚构

同样在不违背「原则一」的前提下,如符合时代特徵,或有助学生掌握人物形象——那么适量且有意义的虚构应可接受。当然有些虚构或艺术形象,即使是小学生也能判断不是史实:如历史人物的头身比例不可能是1︰4,或真实人物奔跑时脚下不会形成旋风——这些一看就知道不是真实的艺术加工,只要不违「原则一」,适量融入动画,自可提高教材趣味。

5. 正向价值与避免血腥暴力

战争几乎难免伤亡,好人未必善终——治史者不至于无知地以为世界全然美善,但如前所说:在儿童成长阶段,教师应让学生追求正义,知道「理想的世界应是如何的」。那些关乎复杂人性的深刻讨论置于高中和大学无妨,但在初中以前,教材仍应以传扬正向价值为主,故事中宜尽可能塑造正面人物形象(通常是主角)。这并非扭曲历史(故事不可能改写为楚王最终接纳屈原进谏,或文天祥最终感动忽必烈让他退兵北归),而是「有所言有所不言」。

香港教育大学「看动画.学历史」计画网页:http://achist.mers.hk/chihistoryanime/


冯志弘博士
香港教育大学人文学院助理院长(学术质素保证及课程)、文学及文化学系副教授及「看动画.学历史」计画主持人

本专栏由香港教育大学人文学院学者轮流执笔,内容属个人分享及学术见解,读者如有任何意见,欢迎电邮至[email protected]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2022年8月2日教育版专栏「数码人文」。


延伸阅读:

数码人文|疫下遥距医护和艺术数码护理

数码人文|书刊性别(不)平等篇

数码人文|培育数码公民

数码人文|英语能算是亚洲语言吗?

数码人文|世事洞明皆学问


星岛新闻集团庆回归25周年专题网站,请即浏览:https://bit.ly/39AQC3m
立即下载|全新《星岛头条》APP: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