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唐睿法国求学反思 著书导读外国文学

2022-06-02 00:00

香港的人文教育向来偏重中英双语,课程一般较少接触其他国家的文化,更遑论外国文学。浸会大学人文及创作学系助理教授唐睿最新出版的《异国文学行脚》,介绍来自德国、法国、日本等地共二十三位作家,是指引初学者认识外国文学的入门书。曾远赴法国留学的唐睿坦言,留学期间因对外国文学认识的贫乏,令他迎来了第一个认知冲击,故希望该书可为年轻读者引路。

记者:卢家彦 摄影:何健勇 部分图片:网上图片

访问当日,唐睿除了介绍新书,亦分享学习语言的经验与法国留学的点滴。
访问当日,唐睿除了介绍新书,亦分享学习语言的经验与法国留学的点滴。

 

中学毕业后,本想入读浸会大学中文系的唐睿,却被派到当时刚列入联招的香港教育学院(现为香港教育大学)念美术教育学士。「教院其实是我联招上的第六志愿,初入学时甚至觉得自己很惨,又想申请转去中文系,却一直不获批。」他对记者笑言,当时的失望和失落,更令他对十年后的自己感到有点悲观,不过,参加了教院一次远赴法国的交流活动后,却为唐睿开展了一条文学路。


文学素养严重贫乏

「当年出国交流的机会十分珍贵,适逢教院新开办学士课程,资源比较充裕,美术系的学生也有机会到法国交流两星期,我当时参观了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感到好震撼,而在古典建筑里讨论高深的学术问题,更完全就是我心目中对大学的想像。」自那一次大开眼界后,唐睿开始萌生留学法国的念头,后来又受到其他老师和经历的影响,于是在大学毕业后,即使在没有法文的基础下,仍毅然远赴法国,修读了法国文学学士及比较文学硕士课程,踏上钻研文学之路。

唐睿留学法国时入读的巴黎新索邦大学。
唐睿留学法国时入读的巴黎新索邦大学。


多语能力有助研究

回想当日法国留学的日子,唐睿表示,他考入巴黎新索邦大学前,要先修读法语课,但这时却为他迎来了第一个认知上的冲击,「当时有一些来自台湾和大陆的同学,我发现他们读过的法国或外国文学作品竟远比自己丰富,例如冷门一点的庞德(Ezra Pound)、乔治.桑(George Sand)、科莱特(Colette)等等,他们早已认识,这些学生当中有些更是修读商科和地理的。」感受到其他地方年轻学子的文学素养后,唐睿直言感到自己对外国文学认识的贫乏,正如他在书中序言写道:「这段经验给予我的冲击是相当实在的,因此在返港之后,我一直希望写些篇章,向年轻读者介绍外国作家。」

从香港到法国,第一个难题便是语言。他提到在法国餐厅打工,员工知识水平不高,仍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令他明白语言环境的重要,「好像一个小朋友学语言,不要计较听不明白,其实是个很舒服的状态。」后来他在学校修习德语和葡萄牙文,加上认识了一些智利和日本的朋友,令他置身于多种语言交错的生活中,虽然有时听不太明白,像个局外人一样混在朋友圈内,但却令他慢慢习得一身好本领。

他向记者雀跃地分享道,「高峰时期,我要在六种语言之间互相切换,与不同人交谈,感觉其实好像饮醉酒一样。」这段语言学习经历,令他以后有能力阅读多国文学作品的原文,成为他研究文学的一大助力。不过,他笑言有一年暑假回港,由于还沉浸在法国的语言环境中,竟然忘记了母语广东话,「当时搭地铁,前面有人挡住,我竟然忘了怎么说『唔该借歪』。」原来一种语言疏于应用,连熟悉的母语也会退化。

在法国留学期间,唐睿直言感到对外国文学认识的贫乏,因此返港后,希望写些篇章,向年轻读者介绍外国作家。
在法国留学期间,唐睿直言感到对外国文学认识的贫乏,因此返港后,希望写些篇章,向年轻读者介绍外国作家。


文艺领域互相启发

综观在法国求学的日子,唐睿留意到当地文艺爱好者的生活是比较连贯的,「他们会读文学、看画展、听歌剧,懂得融合不同的文艺经验。」他认为文艺各个领域是互相启发的,例如法国作家杜拉斯的小说《广场》和她编剧的电影《广岛之恋》,就十分适合并置阅读。他坦言香港学生的文艺生活比较割裂,「读文字的人通常不太看影像,看影像的人不太读文字。」诚然,文艺作品间互相改编转化例子不胜枚举,电影和音乐亦不乏文学转化的作品,文学其实离生活不远。


立即下载|全新《星岛头条》APP: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