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内疚与羞耻的分别
2022-07-06 12:52
有时家长见到小朋友犯错或者顶撞自己时,一时气上心头,未必可以心平气和地教导孩子,有时甚至会说出不合比例的重话,伤害孩子的自尊。下文尝试分辨家长如何教训子女会令他们感到内疚,进而改过,而哪些说话则会灌输一种羞耻感给孩子,长远令他们轻视自己。
无心快语影响深
简单而言,如果家长能够明确指出子女做错的事情,例如不应该出手打人,应该尝试用言语沟通,解决事情,这部分会让子女明白:「我的行为错了(I did something bad),我应该感到内疚、后悔。」藉着这种教导,家长亦能帮助子女进入社交化的必然过程,长远更容易适应公民社会的基本要求。
不过,如果按上述例子,家长并不是就着子女的行为作批评,而是批评子女本身,例如:「你真是很差劲,这么粗鲁,没有人会想和你做朋友!」那便会令子女收到这讯息:「不是我的行为差,是我很差(I am bad)。」累积下来,这种羞耻感会令子女产生负面的自我形象,并且在成年后,继续以这种卑微(inferior)的自我与其他人互动,例如在社交或亲密关系中,讨好别人、缺乏安全感、未能设定界綫等。这种羞耻感,不被别人认可的感觉,将需要长时间的治疗关系去重塑,让这些孩子重新感到自己是被认可的。
笔者相信大部分家长并非有心伤害子女的自尊,遑论羞辱他们,令子女感到羞耻。但可能由于以下原因,令家长说出了重话,大家可以留意一下。
1. 太过心急,想马上见到教导的结果:批评子女很差,令他们感到羞耻,通常很快会令子女闭口不言,因为「我很差」(I am bad)这个认知实在较为震撼,令小朋友反应不过来,所以家长就会觉得教导收到效果了,而且过程非常有效率。
2. 为强调事情的严重性,夸大了小朋友的责任:例如家长想小朋友对新来的补习老师有礼貌,专心上课,就对孩子说:「之前的补习老师就是因为你好顽皮所以不再教你,这次你一定要做好!」补习老师是否继续教导某一学生有自己的考虑,包括时间、金钱等,学生态度只是其中一项,但家长为了收到预期效果——孩子专心上课,而令子女内化自己有问题,会令他们感到羞耻,得不偿失。
是教导还是羞辱?
内疚还是羞耻,一綫之差,对小朋友的影响却很深远,希望家长们都可以提升觉察:究竟我是在教导孩子,还是在羞辱他们?互勉之。
文︰Kelly妈妈
(80后婚姻及家庭治疗师,两个孩子的妈妈。)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2022年7月6日教育版「小手牵大手」。
延伸阅读:
亲子育儿|廿四孝父母 对子女管教愈多愈好? 家庭治疗师:应该张弛有度
星岛新闻集团庆回归25周年专题网站,请即浏览:https://bit.ly/39AQC3m
立即下载|全新《星岛头条》APP: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