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习法|善用新研究方法 细心求出历史全貌
2022-04-22 13:14
要在历史研究上推陈出新,我们固然可以使用考古、口述历史、整理档案等手法不断发掘一手材料,从而得出新见解。但除材料之外,「方法论」,也就是研究的方法,亦是同样重要。烹饪手法若不得法,即使有上好的材料,也不能烹调出美味的菜式,研究亦同样如是。
随着学术交流频繁,跨学科研究日渐普及,于历史学而言也不例外。不同学科之间的配合能为我们带来新的观点。例如环境考古学令学者可以从沉积岩芯、冰川冰芯、树木年轮等,了解到过去的气候变化。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研究气候和政权更替、族群兴衰的关系,为历史提供新解释。例如不少研究者便指出明朝的灭亡与当时的小冰河期有关。又或是将民族史与教育史结合,通过研究少数民族知识分子修建书院的参与,我们便可以了解到他们汉化的状况。跨学科研究正正是史学突破的方向之一。
研究方法的另一个突破便是量化分析的使用。由于史料的资料库及整理日益完善,对史料进行数据分析也愈来愈方便,通过检视大量资料,研究者便可以取得更宏观的结论。经济学其中一个经典理论,便是通过研究新教传播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得出新教徒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结论。中史研究上,研究者如已故的何炳棣教授便通过统计历代科举中进士平民出身的比例,考证科举能否促进社会阶级流动。量化分析有助我们取得更多数据,以作出更全面的研究。
大胆选取新颖的研究方法固然可取,但做研究时更是要多加谨慎。选取新方法是走前人未走过的路,在没有过去经验作参考时,选材料、取方法、下结论更要多加小心,否则便很容易走歪路,错下判断。特别是量化分析,一旦选取的关键字或研究方法有偏差,更是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例如当我们统计士人对地方教育的参与时,如果忽略了关键材料,像只选用通志而忽略方志、墓碑志等其他文献,我们便会得不到历史的全貌,更有可能会得出错误结论。
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即使有了新的研究方法,我们还是应该跟从胡适先生所讲:「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只要胆大心细,善用新的方法论,历史研究自然能够更上一层楼。
周正贤
作者为青年史学家年奖2019得主,国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组成员,现就读香港大学法律学院。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2022年4月22日教育版专栏「学与教」,原文标题为〈大胆方法 小心求证〉。
延伸阅读:
立即下载|全新《星岛头条》APP: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