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艺术发展奖】弃理从文获艺术家奖 刘伟成写出一片天

2021-07-27 10:51

刘伟成博士是「纯正浸大人」,学士毕业于浸会大学人文及创作学系,后于浸大取得哲学博士学位,现任浸大兼职讲师。
刘伟成博士是「纯正浸大人」,学士毕业于浸会大学人文及创作学系,后于浸大取得哲学博士学位,现任浸大兼职讲师。

被喻为本港文艺界金像奖的「香港艺术发展奖」早前公布今届得奖名单,浸会大学刘伟成博士及朱少璋博士同时获得「艺术家年奖」,《教育版》记者专访了两名得奖者,今日先和大家分享刘伟成博士弃理从文的成长故事。适逢文凭试放榜,刘博士的故事更值得家长和学生细读,当年他便是在种种经历与多名恩师影响下,毅然选读浸大的人文及创作学系,而今则以身兼作家与老师的身分,冀以文字开导学生。

记者:卢家彦 摄影:何健勇

「艺术家年奖」是香港文化艺术界的年度盛事,由二○○三年开始,每年颁发不同奖项,表扬香港卓越的艺术工作者。刘伟成博士多年来笔耕不辍,不少诗作、散文结集成书,作品曾两夺「中文文学双年奖」,备受文坛肯定,而今次获颁「艺术家年奖」(文学艺术)殊荣,评审对他的嘉许评语是「文学发展全面且具成就的艺术家」,可见今次获奖令其写作上的成就更上层楼。

刘博士对记者笑言,当日收到在文学艺术组别获奖消息时,一下子不能相信,「以为是诈骗电话,当下心情既惊讶又激动。」受到评审认可,鼓励了他继续写作之外,他坦言,「文学创作的路上,我是幸福的。」他回想一路走来,幸得多名前辈指导,今次得奖更令他有种「不负所望」的感觉。

中学时的经历,令刘伟成发现了文字释放情绪、自我开导的力量,成为他日后的写作方向。
中学时的经历,令刘伟成发现了文字释放情绪、自我开导的力量,成为他日后的写作方向。
刘伟成随身携带的笔记簿,不时翻译外语诗句,提升对文字的敏感度。
刘伟成随身携带的笔记簿,不时翻译外语诗句,提升对文字的敏感度。

以文字释放情绪

中学就读圣保罗书院的刘博士,坦言「成积不算好」,他身在理科班,深深感受到那种操练试卷的气氛,「当时其他同学十分厉害,操练数学题已经不用纸笔,光看着题目便会算出答案。」刘博士自觉不属于他们的群体。有一天,同学小息时「操数」,他一个人走到学校图书馆,「偶遇里面的一套青年文学奖文集,读了几篇散文后,我发现文学与考试写作截然不同,再读里面的新诗后,一头栽进了文学的世界」,自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路向,大学毅然选读浸会大学的人文及创作学系,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写作带给我一种释放的力量,就像美国『自白诗派』所讲,通过忏悔释放心底的怨愤。」打开文学的大门后,他决定从理科转读文科,转往另一所中学重读中五,当时的他成为其他同学欺凌的对象,同学往他的书包倒砂糖水、把他的桌椅搬走等,日复一日的欺凌,让他无法忍受。一天放学,他看见商店陈列的一柄军刀,竟起了一个可怕的念头。他甚至已经买下军刀带回学校,一番心理挣扎后,幸好最后悬崖勒马,没有铸成大错。但他每当回想自己闪过一刹的兽性,都吓出一身冷汗,于是决定毁掉那柄闪着寒光的军刀。他将这段经历与情绪写成散文,犹如忏悔一样,将当中的怨愤、愧疚、压抑,藉文字宣导出来,令他发现了文字释放情绪、自我开导的力量,成为他后来的写作方向之一。


万字评语勉学生

「今个学期完结,四十五名学生的评语,我写了三星期,共四万四千字。」身兼作家、教师与出版社编辑的刘博士,在繁忙的工作中,坚持为学生写下详细的评语,他相信作为老师,「应该在最适当的时候,讲出学生最想听的话,在千言万语中,只要有一句能令学生终生牢记,便不算枉费心机了。」诚然,每个人的成长中,总有一两句话,在人生路上不断提醒、督促自己。刘博士真摰地感谢各位前辈老师的教导,「有些说话至今言犹在耳。」

刘博士忆述恩师、已故香港大学学者张美君博士时,语速缓下来,就像要慢慢拿出珍藏的宝物一样。「当时我初入浸大,就读人文及创作学系,第一份功课是一篇数百字的英文作文。虽然我考入学校的成绩不算好,但我在这份功课下了十二分苦功,才交出自己满意的作品。不料,负责课堂的老师觉得功课水平太高,不符合我的预科成积,认为我是抄袭或请他人代笔,要求我半小时内写出另一篇文章证明自己。之后,我的文章被呈上当时任职于语文中心的张老师的案上,又惊又怕的我不安地坐在她面前。她认真地读了我的文章,和我聊了几句,最后说道:『不用担心,你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厉害。』仅这一句便安抚了我的心,不是因为赞美,而是努力后被肯定的感动。」这句说话深植于他心中,以致今天他成为教师,希望「讲出有穿透力的说话,让学生放下心头大石。」

刘伟成去年出版的两本新书,分别是诗集《果实微温》(左),以及图文并茂的散文集《影之忘返》(右)。
刘伟成去年出版的两本新书,分别是诗集《果实微温》(左),以及图文并茂的散文集《影之忘返》(右)。

累积生活经验 培养文字敏感度

刘伟成博士去年六月出版的诗集《果实微温》,获评审点名赞赏「写作技巧圆熟」。诗集其中六十首诗作,属于二○一七年远赴美国,参加爱荷华大学的国际作家工作坊后催生的作品。


文学界「霍格华兹」练功

爱荷华大学犹如文学界的「霍格华兹」,历来受邀者尽是天赋异禀的作家,如中国首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香港作家舒巷城、台湾作家白先勇,都曾赴此校写作。作家在大学内参与不同文化活动,与其他作家交流,促进他们培养灵感和创作文学作品,犹如作家们的「练功房」。此次得奖,可算是刘博士写作路上的里程碑。

对于有志写作的读者,刘博士亦分享了锻炼文笔的小心得,「我平常会翻译一些外语诗,反覆思考译成不同字眼的分别,慢慢便会培养对文字的敏感度。」诚然,写作不能一蹴而就,只可以在日常中慢慢累积,正如刘伟成博士一路走来,不时疏理个人的感受,加上一点一滴的生活经验,最终才能化成笔尖渗出具生命力的墨水。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