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年奖】戏曲整辑获艺术家奖 朱少璋愿为他人作嫁衣

2021-07-28 11:13

朱少璋博士现于香港浸会大学语文中心担任高级讲师。
朱少璋博士现于香港浸会大学语文中心担任高级讲师。

香港艺术发展局每年都颁发「艺术家年奖」,表扬有卓越表现的艺术工作者,属于文坛的焦点盛事。今年艺术评论组别的奖项,由香港浸会大学语文中心高级讲师朱少璋博士夺得。奖项评审赞扬朱博士「整合早期散落的资料,有助填补戏曲、文学、文化历史的空缺,亦为后来研究者提供珍贵的资料,贡献甚大。」朱博士默默整辑戏曲材料,造福后人。这份「愿为他人作嫁衣」的情操在现代社会尤其珍贵,此次获奖可见学界对他的尊敬和肯定。

记者:卢家彦 摄影:苏正谦

朱少璋的三本著作:(左起)散文集《焦尾传奇》、《井边重会︰唐涤生〈白兔会〉赏析》和《小兰斋杂记》。
朱少璋的三本著作:(左起)散文集《焦尾传奇》、《井边重会︰唐涤生〈白兔会〉赏析》和《小兰斋杂记》。
朱少璋聊到戏曲时,自然流露出兴奋表情。
朱少璋聊到戏曲时,自然流露出兴奋表情。

现于浸会大学语文中心担任高级讲师的朱少璋博士,多年来一直利用公馀时间,进行戏曲的搜研工作,其中他编订粤剧名家南海十三郎四百多篇专栏文章的《小兰斋杂记》曾夺第十届香港书奖。这有赖于他读书时期的传统中文系的学术训练,朱博士毕业于浸大中文系,后于新亚研究所攻读文学硕士,再回到浸大取得博士学位,使他能以严谨的学术框架,系统化地处理散乱的戏曲材料。


耐着寂寞埋首旧字海

朱少璋博士接受记者访问时坦言,整理戏曲材料的工作既繁琐又十分消耗精力,须不时进出各大图书馆,「要寻找馆藏的参考资料不容易,这些材料不似网上搜寻,一个按键便能一览无遗,有时候要从发黄的旧报纸、旧书籍中,细心阅读后摘录抄写,再经多次严谨的审阅和校对,往往要度过无数个寂寞的晚上,才能编出一本便于其他研究者使用的学术书籍。」不过,朱博士则乐此不疲,「只要过到自己的心理关口,愿意为他人作嫁衣裳,能耐着寂寞就会找到乐趣。」

整理材料如服侍前辈

访问当日,朱博士向记者展示一份旧报纸的复印本,密密麻麻的小字如苍蝇一样排满狭窄的版面,常人要眯起眼睛才能勉强阅读内容,朱博士却笑道,「我正着手整理粤曲名家『小明星』的材料,她的真名是邓曼薇,我们称她作『薇姐』,她是粤剧四大平喉之一,虽然因病早逝,但唱腔自成一派,特别是唱王心帆的曲,简直一绝,非常厉害!」朱博士当时笑得十分开怀,对戏曲的热爱溢于言表。一时之间,文质彬彬的严肃学者,变成了乐于「追星」的小粉丝。

「整理材料,就如服侍前辈,把他们珍贵的材料保存下来。有没有人记得朱少璋不重要,最重要是让更多人认识这些前辈。」朱博士作为戏曲前辈的「小粉丝」,研究工作细心严谨,一点也不马虎,深具学者风范,例如朱博士编著《井边重会︰唐涤生〈白兔会〉赏析》时,为里面每一句戏曲唱词编上序号,方便其他研究者写作论文时引用。甚至在书本钉装上,为了避免书页自动合上,而采用「裸脊」的钉装方法,使研究戏曲的人可以摊平书本抄写材料,此书后来更因此得到第三届香港出版双年奖。编订材料的背后,是重重的心思与严谨的考量,亦是对各位戏曲前辈一份至诚的尊敬,「我会觉得要么不做,要么就要做到最好,才算对得起前辈。」


儿时娱乐成学术研究

谈起对戏曲的兴趣缘起,朱博士对记者说,「我小时候住元州邨,家中比较穷,唯一娱乐便是听收音机,那时候电台播粤曲,一播就是几小时,当时我虽然对唱词一知半解,但听多了后便背得滚瓜烂熟。」他又笑言,「想不到以前的娱乐,现在变成有学术价值的材料。」他提到近年大家开始研究流行曲歌词,如近期推出的《保育黄沾》,编订了著名粤语流行曲作曲填词大师黄沾多篇文章、手稿、信件等。朱博士认为「无论是戏曲还是流行曲,其实都和以前北宋词相似,是一个时代的娱乐产物,文学性可能有所差距,但各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因为它们都如实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面貌。」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