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架案敲响警钟 儿童防身术自保
2024-07-16 00:00本月初有男童于商场内被绑架,2名女疑犯迅速落网,男童亦平安获救,但事件已引起家长们议论纷纷,有家长更打算临时为子女报读暑期防身自卫班。有相关课程导师指,自卫班一直有捧场客,近日亦多了家长查询暑期特训班,盼让子女运动强身,兼习自卫术。今次事件迅速落幕,有辅导热线义工称正留意来电人士会否受到困扰,教育界则认为绑架案极罕见,家长不须过度忧虑,反而留意到近年孩童自我保护能力薄弱,促家长以身作则灌输危机及防护意识,才是上策。
案发于本月3日下午,有3岁男童于将军澳一个商场,遭独行女子涉嫌强行抱走,并用婴儿车运到附近公园,期间另一女绑匪涉嫌将男童放入行李箱,运到将军澳一个单位。事件随着男童获救,两名女绑匪落网未在社交媒体发酵,但多个家长群组连日对男童竟于光天白日下,在人来人往的商场被绑架,加上事件原因不明而感忧虑,有人指会要求照顾子女的外佣打醒精神;有人称暑假将至,不敢让子女单独外出,担心成为绑架或拐带对象,甚至要子女定时报告行踪。
另有家长则采取实际行动,张罗为子女报读自卫班,以备不时之需。国际以色列自卫术联盟香港分会多年来举办各年龄层的自卫班,该会总教练潘世显指,港人普遍欠缺危机意识,孩童自我保护能力亦薄弱,过去确有家长为子女报读课程时,开宗明义要求专注学习防绑架技巧,导师会按家长要求针对性编排课程,就个别模拟绑架情况进行防卫演练,跟学员讨论实际情况下可能遇到的危险,以及化解方法。他指,以色列自卫术过去是军人、警察及保安部队的基础自卫培训,但现时已经普及化,易学易用。
潘补充,恒常的小童及青少年自卫班,主要教授防绑架及防欺凌技巧,按学员能力授课。他提到,小童班学员多是5岁至9岁,教练会透过游戏形式灌输防卫意识,「模拟有怪叔叔或恶猴子来捉小孩,教导学员逃走躲避及自卫方法,如对方伸手抓住你,可于安全情况下咬向对方,趁对方因痛楚而缩手时逃走。」至于近日接获的查询,家长未讲明是否因绑架案而来,但他指暑假将至,近日确是多了家长询问短期自卫课程事宜。
以游戏形式 把意识融入训练
泰拳教练柯尊鼎亦指,绑架案甚少发生,但针对市民注重健康参加泰拳健身班,亦会于小童泰拳班在内的各项课程中加入自卫元素,将自卫及防卫意识融入日常训练。他续称,留意到不少人面对突发情况时,因惊慌反应不过来,或成施袭者的囊中物,因此在上课时会教授防御方法,及遇到危难时的预备动作,透过反覆练习使之熟习。他指,为提高幼童的学习动力,推出考核制度,不断提高学员的体能及自卫能力。
灌输安全观念 认识潜在风险
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副主席蔡丽芳亦关注事件,她忆述事发当日多个校长群组互通消息,并留意事件演变及家长反应,以便随时应变。本身是幼稚园校长的她指,平日班主任会于早会跟学童讨论时事,是次绑架事件后班主任都有跟学童提及,并提醒学童不要随便相信及跟随陌生人。就近年发生多宗疑似拐带幼童事件,她指幼稚园于接放学上十分严谨,只准持「接送证」的家长接走学童,幼稚园亦定期办家长会,推广提高孩童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性。
有辅导热线的义工亦指,暂时未接获市民或家长就绑架事件后,出现不安情绪的求助,估计与今次事件随着男孩迅速获救,未再于社交媒体上继续发酵有关。灾后心理辅导协会总干事杜永政关注被绑架男童会否因经历言语威吓及禁锢,出现心理影响,而市民若发现子女于阅读绑架案的报道后,出现噩梦等惊恐症状,应及早求助。他又指,研究发现市民可能对大型事故后,对别人痛苦感同身受而出现「替代性创伤」,症状包括不安失眠,家人亦要多留意。
本身是中学副校长的九龙城区议员利哲宏则认为,今次事件让家长反思于子女的安全教育上需负更多责任,认为安全观念可由家中做起。他指,本港治安良好,绑架案属个别事故,过去流传的拐子案不少是误会,但其实除了这些较严重的案件,生活上亦面对不少潜在风险,「家长应让子女知道世界复杂,但可透过学习而预防、面对和解决潜在风险。」
亦为人父的利哲宏提到,风险会随时发生,如网上不时见到小童未看清楚交通灯号下,过马路遇意外的片段;家长带子女去公园游玩时,亦可能因未留意到设施的安全性而发生意外;或孩子于公园玩耍时「走失」。他认为,在这些生活上的风险事故,家长是可以出一分力去预防,以及提高孩子的应变能力。
宜记下父母姓名及电话
利哲宏续称,绑架拐带案当然防不胜防,但家长若从小教导子女不要随便跟随陌生人,或遭陌生人强行带走时要大叫求救,或横过马路前必须依循交通灯号指示,已是最基本的危机意识培训。他补充,当孩子渐长大,建议家长让孩子记下父母姓名及手机电话号码,一旦在公园走失,或举家出外旅游时失散等突发事故,子女都可求救,有助救援人员寻回父母。
潘世显亦指,在向孩童灌输危机意识之馀,其实亦要替家长恶补。他指,过去曾有家长为提高自身警觉而报读自卫班,学习基本自卫及防卫知识,保护自己及家人;另有家长安排平日照顾子女的外佣报读自卫班,甚至有个别家长会跟外佣一起来上课,但他指,这类有心及有远见的家长始终是极少数,认为家长的安全意识尚待提高。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