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柱荒废小学「活化」劏房户人生

2023-12-17 00:00

过渡性房屋「尚晋坊」位于赤柱佳美道,前身是圣公会赤柱小学校舍,面积共1315平方米。
过渡性房屋「尚晋坊」位于赤柱佳美道,前身是圣公会赤柱小学校舍,面积共1315平方米。

学童人口下降及社区变迁,令本港出现不少丢空校舍。政府近日宣布将5间空置校舍改装成「简约公屋」,其实过渡性房屋项目中,亦早有「转型亅校舍。赤柱市集巴士总站对出一条小路的上方,有一栋3层高校舍,过去为赤柱的穷家子弟提供教育,现经翻新改造,已摇身一变成为过渡屋,为劏房户提供临时安乐窝。

过渡性房屋「尚晋坊」坐落于赤柱佳美道5号,前身是圣公会赤柱小学校舍,改建后提供40个单位和相关附属设施,面积共1315平方米。负责营运的香港仔坊会健康服务执行总监郑洁贞表示,要改装一间荒废学校并不容易,该校舍于1953年落成,她形容:「我哋接手时,就等于接咗一个60几岁嘅老人家去照顾佢。」因此团队在改装过程中,花了不少心思。
尽量保留原有建筑物特色

她忆述,改装工程虽只耗时约半年,但早在动工前,团队已花了9个月进行地区谘询和招标策划等前期工作。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就斜坡管理权谁属与房屋局拉锯。校舍四面被斜坡环绕,要维护一条斜坡已所费不菲,「4条斜坡对一间非牟利机构来讲,负担都好重」。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商讨,最后4条斜坡交由政府管理,团队才正式找则楼招标动工。

另外,当年建校时的建筑条例与现时有很大差别,加上要改装为住宅用途,故团队在消防条例、建筑条例等方面都面临很大挑战。郑洁贞举例,校舍走廊本身有一排纪念碑,记载当年捐助兴建学校的善长仁翁名字,团队认为石碑有文化保育价值,但按现行规例却难以保留,「如果要配合消防条例,外面要起多几道消防门」。此外,其中一条楼梯因过窄,无法配合走火通道的规定,最后团队想尽方法,与则楼及房屋局3方面协调,终在符合法例情况下保留石碑及加宽楼梯。

郑洁贞表示,团队在改建过程中尽量保留原有建筑物特色,希望留下一些历史回忆,「大家入嚟会睇到1953年时学校系咁样嘅」。除石碑外,一些上世纪60年代的传统黑板亦得以保留;墙身继续沿用石砖砌成,单位内的地板骤眼看似是铺砖,但以前没有那么富庶,建筑时会拉长一些麻绳然后压进地板,让地板呈一格格跟地砖一样的形状。
楼底高空间感改装弹性大

对比采用「组装合成」等方法兴建的过渡屋,郑洁贞认为改装荒废学校有一定优势。首先,建筑物本身外形吸引,不用再花心思设计;拥有大小两个操场的休憩设施,供住户做运动;加上学校楼底高,房间的空间感大,再配合班房或礼堂的建筑特色,改装的弹性会很大。她进一步解释,团队会根据班房本身的横梁,将每个班房划分成3个单位,所以单位大小不同,可配合社区不同需要,「可选择做一人单位,有啲可做2、3人单位,甚至是4、5人单位,都系改装学校做房屋嘅优势」。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