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为夜经济拆墙松绑 升腾城市烟火气

2023-10-18 00:00

特区政府近日推出「香港夜缤纷」,透过一连串的活动和优惠,带动夜出行,刺激夜消费,启动夜经济,恰逢国庆和中秋节,以及杭州亚运会,烟花表演时隔5年再次绽放,湾仔、观塘及西环举办的海滨夜市均人头涌涌,令市民和旅客都体会到香港「不夜城」的魅力。

然而,烟花和夜市虽有助人流和消费,但终究是昙花一现,「卖多几粒烧卖鱼蛋」对于提振整体经济的作用有限。事实上,「香港夜缤纷」活动,是香港寻回夜经济烟火气,迈向经济复常的重要一步,最关键还是要改变市民持续3年疫情形成的「宅经济」习惯和消费模式,以及塑造吸引旅客的特色城市游玩新体验。
营造友善经营环境 夜市恒常化

自香港与内地通关,进入后疫情时代,今年7月至8月中旬,合共有超过720万人次的香港居民北上珠深及邻近地区,而南下来港的旅客只有533万人次,出现187万出入境旅客的人次差距;前往深圳等大湾区内地城市短途旅游的现象则最为普遍,甚至出现了「反向代购」,把于深圳等地购买商品带回香港。

究其原因是大湾区内地城市与香港「地缘相近,文化相通」,其消费物价在当前港元走强的势头下尤具吸引力,再加上部分地区已形成较成熟的夜生活模式,如拥有大量港风元素和港式美食的深圳夜市,自然容易受到较多香港市民的青睐与选择,难免分流掉一部分本来在港消费的客源群体。

香港本地由于3年疫情,许多餐厅和商场都因为市民消费模式的变化,而选择早早关门,不少酒吧则撑不过疫情的寒冬而倒闭结业,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赴港旅客过夜游玩的热情。资料显示,2023年上半年赴港过夜旅客人数约为650万,与2019年同期近1500万人次的峰值相比下降了56%,特别是本次国庆烟花表演过后,湾仔和尖沙咀附近有大批旅游巴接载游客返回内地,没有选择在港过夜,无法在本地形成持续的消费力,出现了部分「旺丁不旺财」的现象。

目前,香港社会对于搞活夜经济有很大的期待,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推动夜经济的发展。一是制度上的拆墙松绑,营造友善经营环境。香港过去也有灯红酒绿的夜市,街头小贩、大排档、霓虹招牌等特色元素之所以日渐式微,是因为政府在加强市容管理的过程中逐步将其取缔淘汰。政府要想搞活夜经济,就必须在举办墟市的地点,适当在噪音、衞生等方面的规定进行拆墙松绑,将部分海滨夜市恒常化,鼓励和资助大型商场、餐厅延长营业时间,为夜经济的发展打好基础。
完善交通配套 打造光影盛宴

二是完善交通配套,吸引内地旅客。近期深圳为便利港人消费推出一系列便利措施,例如免费由深圳湾口岸始发的「南山消费文旅专线」、旅游消费券、港澳游客消费地图、深圳优势产品消费指南等,受到港人欢迎。特区政府亦可借鉴相关经验,针对游客推出「跨境文旅直通巴」,免费接载内地游客,从口岸到各大旅游热点和商圈,并提供公共运输转乘优惠,定向消费券等措施,从而吸引更多游客来港消费体验夜生活。

三是打造光影盛宴,塑造岭南特色夜生活体验。建议内地政府可联同港府打造独具岭南特色夜经济旅游目的地,例如在西九文化区、观塘海滨花园、西贡海滨长廊、中环海滨活动空间,在夜间透过多媒体形式,打造光影盛宴,并引入港潮文创、奶茶经济、街头表演等夜市元素,宣传中西荟萃的岭南文化,打造维港新热门「打卡」地,让市民游客感受城市夜间魅力。
徐莉
港区人大代表
九龙社团联会理事长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