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成为下一代的引路人

2023-10-16 00:00

每次在新闻中看到求学青年轻生的个案,都会令我感到忧心,青年理应是人生阶段中充满活力和可能性的一段时期,为甚么他们会选择终结宝贵的生命,当中的因由实在值得我们多加关注。

早前读到香港大学防止自杀研究中心近期公布的数据,15至24岁的青年自杀率,由2014年的6.2增加至2022年的12.2,在这8年间上升幅度达到96%。每一个个案的背后,不止代表一个数字,亦代表了一个生命的消逝,对家庭而言,他们亦要经历失去至亲的哀痛,情绪和心理状况或会造成长远的影响。

自杀成因涉及多个复杂因素,世衞亦曾指出自杀行为是由个人、社会、心理、生理、社会文化和环境等因素相互影响;过往亦有研究指出自杀与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有关,当一个人所承受的压力超出负荷时,就较大机会作出较冲动的行为。

因此,要减低自杀风险,关注每个人的精神健康显得特别重要。然而,每当社会讨论精神健康时,往往会从疾病的角度讨论,而应对的方法就是在制度上解决问题,例如透过增加资源和人手,让有需要的人士可以及时得到专业支援。

增加对议题的关注和资源投入当然重要。但在这种讨论中有些细节或会被忽略。例如有些人会因为对精神健康认知不足,或是害怕被标签成病患者而没有寻求专业支援,有研究显示,在香港只有26%的患者曾经寻求专业支援。而除了专业人士介入外,社会上每个人都可以担当一个更积极的角色,建立一个更加正面和友善的环境,以促进精神健康和减低患病的风险。

青年时期是心理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正在经历成长从孩童过渡到成年的发展阶段,除了要应付学业成绩外,他们亦要开始为未来的就业准备和提升竞争,过程中或会感受到不少压力和迷惘。心理学家罗杰斯(Carl Rogers)指出,人在满足了生存的基本需要后,都有寻求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这种倾向是推动一个人的行为的基本动力。人们会从经验中建立自我价值,一个能够实现自我的人,就是将理想和真实的自己慢慢达到一致。相反,当自我实现的倾向被压止时,就有机会造成心理困扰。

身处在竞争剧烈的社会环境,家长当然希望子女将来能出人头地,但当我们对青年期的期望过于集中学业成绩和未来的工作前景,我们可能忽视了他们内在的需要,包括他们的兴趣、才能和个人价值。当他们感到自我的想法未能实现时,或会令他们感受到压力。

还记得我就读中学时,能有机会参与各种课外活动,这些经验对我来说都是非常宝贵。当我在田径场全力以赴,在竞争和挑战中,让我学会坚韧和毅力;越野赛跑让我体验到人与大自然的连结,并在困难中保持冷静;在剧场和合唱团中,让我学到与人合作,并透过不同的媒介表达感情和想法。

即使到了今天,我仍然很感激我的老师和父母让我有机会去尝试和体验各种不同的事物,当遇到困难时,这些成长经历让我从中找到力量,有勇气去面对和克服同挑战。所以,不要看轻这些经历,我们的每个支持,或可为青年的未来成长和发展带来启发。
吕志和奖总经理程珍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