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季新股淡静 集资额跌57%
2023-04-03 00:00
(星岛日报报道)今年首季本地新股市场「丁财两不旺」,若不计由GEM转主板公司,今年首季有15家公司上市,集资约64亿元,与去年同期比较,新股数目减少1家公司,而集资额更跌57%。另外,俗称18C的特专科技公司上市规则正式落地,立法会金融服务界议员李惟宏指出,中小型保荐人未必可以受惠。
今年及去年首3个月均有一家由GEM转主板的公司,如果撇除该类公司,今年首季有15家公司上市,集资约64亿元,其中有2只新股集资逾10亿元。去年同期则有16家企业上市,共集资149亿元,当中有3家公司以介绍方式上市,即是未有集资,另1家公司以SPAC方式上市,集资10亿元。
乐华膺季内赚钱王
李惟宏表示,香港新股市场首季表现较弱,虽然现时全面通关,但复常需时,预计今年下半年情况会较好。
至于18C上市制度方面,虽然监管机构把已商业化公司市值要求,由80亿元降低至60亿元;未商业化公司市值要求,由150亿降低至100亿元,但市场仍有声音批评市值门槛太高。他坦言,监管机构落实相关上市门槛,便有把握其有市场需求,但中小型的保荐人未必可以在18C制度受惠,或参与太多18C上市项目。他提及,18C上市制度的市值、研发开支及独立投资者要求都有所下调,一般而言,业界都表示欢迎。
科企以18C上市非易事
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上市机制由去年初推出,目前共有5只SPAC在港挂牌,市场上未有SPAC并购交易(de-SPAC)的消息。他提及,18C与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上市机制相比之下,18C上市制度较好,因为SPAC推出时稍为「追落后」、有专业投资者的限制,以及市场气氛较差。
有中资券商银行家表示,暂时未有客户向其查询18C的上市事宜,又指科企以18C方式上市并非易事,首先一般来说,没有收入的公司市值难以达到60亿元或100亿元,加上领航资深独立投资者的要求复杂。
另外,有美资银行家表示,虽然有科企首席财务官想了解18C新规,但他们主要的眼点仍是近期大环境是否有转变以及是否更适合上市,包括港股估值等。她指有数家企业仍在观望美国的监管情况,并非一定在港上市。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