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头角谷埔「针灸式」复育

2022-12-31 00:00

乡郊保育办公室密锣紧鼓地改造另一客家村落——谷埔。
乡郊保育办公室密锣紧鼓地改造另一客家村落——谷埔。

(星岛日报报道)沙头角客家古村荔枝窝被视为乡郊复育的「头炮」试点,复耕农地及复修村屋以改善偏远环境的成效渐现,在本地及国际间均获得不少掌声和嘉许。近日乡郊保育办公室开始密锣紧鼓地改造附近另一客家村落——谷埔,并批出资助项目,联系和协调各个民间团体。总监邓文彬向本报表示,不止希望将以往经验辐射出去,更会因应谷埔的特点调整策略,进行「针灸式」复育,包括将人去楼空的村屋打造成废墟公园,并活化旧校等,冀重新注入生气,相信谷埔将接力成为另一个乡郊复育的实验基地。
谷埔位于沙头角海东南面,其历史可追溯至近四百年前,六十年代最为兴旺。村落由多个姓氏族群组成,一直以种植水稻田维生。不过与荔枝窝一样,十多年后谷埔亦出现「移民潮」,由于附近铺设引水道导致水土流失,加上交通不便,大部分村民相继迁走,至今常住人口只剩馀一户。

乡郊办总监邓文彬表示,谷埔昔日是富村,并非庆春约七村之一,自成一角,因作为交通要塞的码头对正沙头角码头,十分钟船程已可抵达,故村民都将农作物运到沙头角售卖。荔枝窝二百间村屋三纵九横,依山势排列,外围筑起围墙,布局集中之馀,道路建设完善;但谷埔村屋则分散在五至六个聚居地,每个仅有八至十间村屋,生活模式大有不同,例如村民都沿溪流生活,故他强调不能百分百复制荔枝窝的做法。
「田」字布局  活用破屋作游点

他指,近两年不同团体看中谷埔的潜力,获乡郊保育资助计划,形容该处已成为「新核心」。乡郊办担当桥梁的角色,联系各个项目负责人,今年十月中更曾「拉埋一齐」举行「多方会谈」,互相分享理念和研究结果,以及讨论如何分工及填补不足。

谷埔整个范围大致可分为九乘九的「田」字格,目标为刺激游客游走于不同项目之间。其中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及中国建筑与城市研究中心提议,以谷埔老围宋氏宅邸为起点,利用微更新的方式重建公共空间,并展现客家聚落文化建筑地景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具体措施包括清理老墙残瓦及树屋,提升景观成为邻里花园、重建牌坊广场街巷的空间等。

邓文彬指,这些破屋由村民捐出,交给团体加以活用,并移除危险的构筑物,与荔枝窝客家文化体验村的改造过程类似,但最终非让村民留宿,而是建立以废墟为主题的公园,「彷佛在不同位置点穴,将人气带入去」,形容是「针灸式」的复育方案。
修复启才学校  办展览讲座

至于村口的启才学校建于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九三年因收生不足停办。校舍楼高两层,黑色大字、白色外墙和拱型门廊中西合璧,现为三级历史建筑。特别的是,地下一间课室被改装成供奉关公的协天宫,校庙合一使之成为复合式建筑。每逢假日,零星村民会在储物室前售卖地道小食。

有见及此,港大团队提出修复学校屋顶结构及墙体门窗,在内重新粉刷部分范围,变为举办展览讲座的地方,既可开放予公众参观,也可作社区中心;同时提升周边环境,让谷埔入口区成为具到达感的场所空间。
打印陶凳放泥滩  生物可依附

考虑到谷埔拥有红树林、沼泽、泥滩等丰富的自然生态环境,项目须以提高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出发。团队今年初以机械臂打印出二十多张陶凳,每张高矮不一,外形犹如红树根部,复杂的几何图形让生物在潮涨时可依附于凹凸空隙,潮退时则让游人坐下休息。

邓文彬表示,谷埔具天然条件,上述项目又获持份者配合,反对声音比荔枝窝少。由于大部分村民已迁走,关键就落在如何为十室九空的村落注入新生命,不会有碳足之馀,更发展成一个可持续的社区,「若处处都以新模式发展,便沦为千人一面;但如重新利用和演绎过往痕,会更有趣味」。纵然与荔枝窝的地理、人文背景不同,他认为谷埔有自身优势,正好可以成另一个乡郊复育基地,百花齐放。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