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两电加价:企业责任与战略思维

2022-12-12 00:00

两电明年加价闹得满城风雨,中电及港灯每度净电价增幅分别较本年初加百分之十九点八及百分之四十五点六,即每度电一百五十四点四仙及一百九十七仙,创历年新高,引发社会各方面人士的全方位攻击谩骂。两电「依约赚尽」《管制计画协议》(下称「协议」) 准许以其固定资产净值百分之八计算的回报率,纵有其理,但百分百漠视民情。

本港电费收费架构大体上由「基本电费」及「燃料调整费」组成,前者包含电力公司的营运开支、基本燃料成本和利润,若利润低于准许回报,则可调高电价,若高于回报,则拨入「电费稳定基金」;后者则反映燃料价格的变动,当实际价格低于原定预测价格,差额便拨入「燃料价格调整条款帐」内。「电费稳定基金」和「燃料价格调整条款帐」,可说是稳定电费的两支定海神针,香港地下无石油,电价自然受国际燃料价格波动影响;过去一段时间,紧张的国际局势引致燃料价格大幅波动,俄乌战争及产油国减产引发能源问题,令能源价格上涨,正因如此,两支定海神针同时失效,电费遂出现疯狂加幅。

促请两电舍短利取长益

未来香港仍须继续朝向碳中和的道路进发,但可再生能源受限于地理环境,只能占发电能源组合的小部分,短中期必然增加对天然气的依赖。但鉴于国际环境,期望石化燃料价格大幅回落,并不实际。在现有框架不变的情况下,市民和工商百业势难摆脱「捱贵电」的苦况。

坊间有意见认为政府应在明年中期检讨时,手改动「协议」部分内容,阻止电费不断增加。姑勿论在尊重合约精神的基础上,应否改?能否改?但若改动「协议」条文时,不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供电稳定性,又不能陷于羊毛出自羊身上,绝非「封顶」二字便可理顺。

短期内能回应民情的只有借助「特别回扣」、优惠和政府补贴,毕竟大众的切身利益是交多少电费,而不太理会计算方程式。政府虽难以依靠「协议」条文逼迫两电大发善心,但观乎电力市场的未来发展空间,政府是否能在动之以情外,亦诱之以利,促请两电舍短益,取长益?

「协议」中的准许回报率,在○八年由固定资产净值的百分之十三点五至一成五减至百分之九点九,再在一八年减至百分之八,是高是低,意见不一。但从实际付出的角度看,不应只顾百分比,而不理其计算基数;简言之,一千亿的百分之八跟一千万的一成五,不可同日而语。

「可再生能源」、「碳中和」都是美好而值得推动的,但须知得来不易,投资成本不菲。要达标,两电必须持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亦即其实际准许回报额会增大,利润亦随之增大;另一方面,固定资产增大,亦连带经营管理开支增加,基本电费亦随之增长。所以在石化燃料价格极为波动的时候,若同时加大固定资产投资,便更难阻遏电费飙升。

长远来说,不论是甚么能源,香港难以脱离大湾区走自给自足的路。鉴于大湾区整体都需要更充足和更稳定的电力供应,特区政府好应早作长远打算,考虑直接或引入第三方投资兴建产电设备,供电予包括两电在内的地区网络,以期更有效控制两电基本电费及准许利润。事实上,看两电的资产结构和能源组合,再审视今次加幅差异,不难看到中电向大亚湾核电厂买电的相对好处。

既然区域需求庞大稳固,香港政府可思考发行绿色债券,支持投资兴建及发展电力设施。此举一箭多雕,既有利控制电价,亦可让市民大众有机会分享固定收益,同时拓展香港的绿色金融发展;更进一步则可为大湾区长远的能源发展政策,建设稳固的金融基础。
林筱鲁
立法会议员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