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一派|把价值教育落到学校管理

2022-11-16 00:00

一谈及价值教育,往往就会只讨论教育理念、价值观等宏观层面的哲理性、思辩性内容,彷佛学校教育不适宜讨论微观的管理细节,或者说人们往往忘记了学校教育也是建立在运作顺畅的管理工作基础之上。而上述两种价值之间的平衡,是充分反映在学校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和每个细节上,无论学校的校长和老师自己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无意识、不自觉的管理,本身也带来价值取舍的实际后果。
划分精英班的两种价值取态
比方说,有不少学校会在同一年级内,划分精英班和普通班。这种划分本身就是一种带有强烈价值取舍的管理措施,这肯定是学校方面有意识的安排。但是,单凭这种分班划分,是不足以了解学校的价值取向,还要看分班之后的更为具体的教学安排。简单来说有两种:第一种是有点让人寒心的,就是集中最强的老师在精英班,而普通班的老师则相对经验没有那么强。所谓经验强弱,当然是指应试教育方面的经验。换言之,精英班就变成主要,甚至唯一强调应试教育的班级,在这种班内的同学就集中精力应付公开考试,拿好成绩。至于普通班的同学,就可能没有同等投入的应试教育关顾。同时,对于同学和家长来说,这种分班设置变相变成一种奖惩机制,想进入精英班以获得更多在应试教育方面的关顾,就请努力学习和在校内考试得到好的成绩,以便「升level」获得进入精英班的机会。同理,精英班的同学也可能会因为成绩不好而「降回」普通班。这种分班安排恐怕很常见,但这种价值取舍变成对学生的取舍,除非普通班的家长和同学已经普遍接受了不以应试教育为第一需要,同时在普通班有其他非应试教育的措施安排,否则这种取舍安排等同让跟不上的同学自生自灭。放弃了对学生的应试教育,变成放弃了对学生的教育,这本身也是一种教育上的「价值取态」!
第二种就是真的起到了因材施教,或者用现在流行的术语来说,照顾学生学习差异。基础好的同学,放在同一个班;基础薄弱的同学,也放在相同班内,分班的目的不是为了放弃后者,而是让后者得到更对症下药的关顾!同时,要给予老师充分而适切的说明和鼓励,否则被安排到后者班级任教的老师就会误以为这种安排是不重视自己,误以为安排到前者班级是一种奖励。其实,愈是基础弱的班级同学,要花的心思就愈多,不仅要剪裁精简课程,用心设计考评,还要重新鼓舞同学重建学习的信心,并尽早界定自己感兴趣又力所能及的升学择业目标。这些细致工夫除了需要更为专业的教学教育技巧之外,还要有足够耐心。因此,学校管理方面的安排,绝对不是仅仅分了班,分了工便了事,更要有更精细地安排,以便做好鼓励老师,累积教材,储备经验,辅导学生等方方面面的细节工作。
邓飞
中学校长
立法会议员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