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坑火龙文化馆 记录百年飞舞历史

2022-10-15 00:00

大坑火龙文化馆常务副理事长罗咏诗介绍馆内摆设。
大坑火龙文化馆常务副理事长罗咏诗介绍馆内摆设。

(星岛日报报道)大坑舞火龙已有超过一百四十年的历史,并于二○一一年五月被列入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一○年列为第三级历史建筑、介绍大坑火龙文化的「大坑火龙文化馆」于今年六月,免费开放予公众人士参观。大坑火龙文化馆常务副理事长罗咏诗表示,希望未能够亲身参与中秋节期间大坑舞火龙的本港居民及游客,都能够在大坑火龙文化馆这里感受到舞火龙的壮观瑰丽。
罗咏诗接受本报专访表示,相传自十九世纪起,大坑一条客家村落的村民为了驱赶肆虐的瘟疫,从梦中获得启示,由村民扎制火龙,绕村游行、燃放爆竹以驱散瘟疫。由于效果显著,村民于是在每年中秋节前,用燃点的香扎制火龙,围住村落绕行,舞火龙也就渐渐成为了大坑的一项习俗,至今超过一百四十年。每年中秋节的农历(十四、十五、十六日)三日,村民便会于起龙前,以客家话拜神,火龙随之起舞,之后会让燃尽的火龙入海,寓意「龙归天」,标志着活动的结束。但罗笑称,但现在出于环保原因,就不会再这样做了。
幸得同道人义务助活化

而这项舞火龙习俗也于二○一一年五月,被列入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位于大坑书馆街十二号的旧楼经一次重建后,于二○一○年被列为第三级历史建筑。二○一三年纳入发展局推出的第四期「活化计画」,一五年大坑坊众福利会成功获邀把这座三级历史建筑活化为「大坑火龙文化馆」。

说起活化过程中的困难,罗咏诗苦笑说,由于历史建筑的活化通常由大型的NGO承办,而负责火龙文化馆活化项目的「大坑坊众福利会」属于一个街坊组织,人力、物力兼财力方面均略显逊色,难以自行负担前期筹备时的各项资源,幸好一群有志传承火龙文化的人才和专才都集合在一起,作为一个团队,义务地进行该项活化项目,才能有了今天这样一个成功活化的结果。

罗咏诗介绍,大坑火龙文化馆的地下一层有一个展览厅,介绍大坑火龙的历史、起源、火龙扎作工艺和典故、舞火龙路綫等,以及大坑作为传统客家村落和该建筑物本身的特色。从而可满足活化的目的,就是将大坑舞火龙的故事和历史意义展示给未能够于中秋节前后亲身前往观赏舞火龙的游客和本地居民。
设餐厅注入客家元素

在文化馆的一楼设有名为「客厅」的餐厅。由于大坑火龙起源于附近的一条客家村落,因此在菜肴中注入客家元素,推广客家饮食文化,同时也希望能藉此帮助实现文化馆在经济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二楼亦可提供教育和体验工作坊,举办一系列文化课程,吸引街坊、游客和不同团体参加。包括中国文学、国术及传统中华文化讲座,如介绍舞龙、舞狮、舞麒麟习俗,以及一些文化方面的工作坊等,从而吸引街坊、游客和不同团体参加,达到社区融合的目的。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