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天气无疆界

2022-06-20 00:00

六月五日是联合国世界环境日,今年以「#只有一个地球」为主题,呼吁大众采取集体行动,以致敬、保护和修复我们的地球。
六月五日是联合国世界环境日,今年以「#只有一个地球」为主题,呼吁大众采取集体行动,以致敬、保护和修复我们的地球。

大家最近两个月是不是常常遇到「星期一到星期五日日都落雨」,又或感觉「逢到周末长假期就落雨」?那不是错觉,香港每逢五、六月的确都会出现梅雨天气,天文台的「气象冷知识」指,于五月中下旬开始,华南地区的东北季候风开始减弱,同一时间从热带海洋的西南季候风开始增强,两股势力相遇,形成一度类似低压槽的天气系统,通常称为梅雨槽。随着本港踏入雨季,上月十三日香港天文台发出了今年首个红色暴雨警告信号。我们日常上班上学,都依靠天文台的天气预报,究竟他们是如何做预测的?

天文台郑楚明台长上月接受电视台访问时表示,暴雨预测方面,他们用上了两方式:电脑模式和临近预报模式。前者把观察资料输入电脑,再利用物理方程式,预计未来数小时至数天的转变,但预测时间愈久、准确度也会随之下降。后者利用临近预报,则透过雷达扫描本港附近地区的大雨及预测趋势,每六分钟扫描一次,天文台现正试验一部新式且较细和便宜的雷达,可加密至每分钟一次,但覆盖范围收窄,加上本港多高山阻挡,亦构成局限。台长更表示:「气候变化带来极端天气频率增多,预计未来发出暴雨警告信号更趋频密」。

气候问题已非近年问题,极端和反常天气今年也现端倪:四月二十九日是天文台首次在四月发出的酷热天气警告,五月二日随即创近一百零五年以来五月最低温纪录。就香港上月第一次红雨,郑台长在访问时指出,因为是次降雨颇严重,事前曾与澳门及广州的气象部门开会互通消息,主要讨论科学气象议题。

为甚么不同地方的天文台要互相交换气象议题?获得二○一八年「吕志和奖-人类福祉奖」的世界气象组织(WMO)告诉我们,天然灾害和邻近地方的天气状况存着因果关系,气候变幻莫测,愈多跨境气象数据才可以更准确预测天气变化。我们二○一八年到访WMO在瑞士的总部时,其副秘书长跟我们说,他们是在做全球公益事业,让国家透过交换天气预报及分享知识来互助,没有国家能独自完成气象任务,而这些合作可以令我们更精准预测未来7日的天气。

WMO也与我们关系密切,香港天文台在一九四八年已加入WMO的前身,作为现时一百九十三个国家及地区成员之一,而台长是其常任代表,亦有不少天文台同事曾参与WMO的国际会议、研讨会和工作坊等活动。在WMO统筹和推广下,各地的气象部门时有地区合作,如前天文台长岑智明曾告诉我们,二○一三年台风海燕吹袭菲律宾,应越南政府要求,WMO成立了包括中港日气象中心在内的应急小组,疏散了当地约六十万人,减轻台风的危害。

气候变化问题加剧,本港亦不能幸免。关注气候组织Climate Central去年十月的研究指,估计若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摄氏三度,约五十个城市将面对海平面上升的威胁,最受影响城市集中在亚洲,香港将有百分之六十一人口居住的地方被淹没。正如郑台长在访问中呼吁,市民应减排减碳,节约用电,助减少极端天气情况,一齐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
吕志和奖总经理程珍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