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推动职业教育 构建多元出

2022-06-07 00:00

立法会早前辩论职业教育政策,笔者本身就是过来人,中学时就读工业学校,毕业后升读「理工学院」。理工前身为「香港官立高级工业学院」,是本港第一所由政府资助的专上工科学院,其后与另一工科学院「城市理工」双双升格为大学。随着工业北移,今时今日香港已没有纯工业中学,亦缺乏具规模、提供多元化课科的专上工科学院。

政府近年推动香港「再工业化」和产业多元化,来届政府的架构重组建议,亦特意将现有的「创科及科技局」易名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但在其他相关方面,尤其是教育政策,却未见作出积极配合。政府及相关教育团体,不愿打正旗号开办工业中学或工科学院,原因之一是家长的心态、期望及社会对工业行业的看法问题。

随着香港经济在八、九十年代起飞,不少家长的收入和学识提高,自然就望子成龙,催谷子女考入知名学术型大学,最好更是读医、读金融、或者近年时兴修读创新科技学科。在完成学士课程之后,可以再取得硕士、博士资格。如果成绩欠佳,未能升读本地大学,就花钱送去外国升学,总之一定要取得学位,「戴四方帽」毕业。若然子女表示想读工科、做学徒或从事建造业,许多家长都会强烈反对。

然而,是否每位学生都适合就读学术型课程、适合考DSE或IB呢?是否每一位青年人都应该入读大学,做医生、创科专才或财务策划师呢?香港是否需要大部分年轻人都拥有硕士和博士资格呢?正所谓「行行出状元」,最重要是能够学以致用,符合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这样才会读得开心,做得开心,能发挥所长,取得成就和成功感。
改变家长心态 加强在职培训

笔者并非教育问题专家,但一直关注香港的专业及技术人才的需求和培训工作,包括在上届立法会跟随教育事务委员会的考察团出访芬兰,了解当地的教育政策和制度。芬兰除了因「快乐教学」而闻名国际,其职业教育架构也是相当有名,学生在中学阶段已有大量职专课程的选择,但亦可以中途转回修读学术型学科,入读学术大学。而最重要是当地社会、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受性较高,相关学生的出路也较好。

香港人口高龄化日益严重,生育率低迷,再加上内地新移民减少、因疫情及其他理由而导致的人才流失,多个行业和工种都面对劳动力不足及从业员老化问题。一些过往被视为较「低下」的工作,例如建造业、运输物流业、长者及幼儿护理等,其现时的工资水平与未来发展前景,可能比许多传统文职行业更高和更好。

故此,政府有必要改革现行职业教育政策,加强在职及转职培训,最重要是做好宣传推广工作,改变社会和家长的心态,为香港的青年人构建多元化的学习和出路,令他们有更多选择,更能发挥所长,为社会与个人发展作出更好、更大的贡献。
谢伟铨
立法会建筑、测量、都市规划及园境界议员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