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解读「共同富裕」之路

2021-10-11 00:00

「共同富裕」绝非新词。早在国家成立初期,毛主席已提出「共同富裕」的理念目标,打算通过生产合作社,使农民逐步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在四十年前的改革开放之初,国家政策设计者亦提出「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实现共同富裕」。今天,在中华大地上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实现了「让一部分人先富」之后,中央领导也注意到了「共同富裕」的社会需求,更没有忘记当初的承诺,故在今年把政策重心做了重要的调整,为开始向「共同富裕」的新百年目标而努力。

最近「共同富裕」在国内外受到高度关注,也成为部分媒体歪曲国家政策思想的攻击点。笔者必须强调「共同富裕」不是均贫富、更不是劫富济贫,而是习主席强调的要在高品质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此外中央财经委员会的会议也进一步描画了共同富裕的内涵及实现途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促进共同富裕,要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

横观世界,我们不难发现已有不少发达国家,例如,德国、瑞士、澳洲、加拿大等能够逐渐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体,这些共同富裕国家的特点是拥有健全的市场经济体系和比较成熟而全面的社保体系。综观历史,要使一个国家快速的富强起来,最好的途径就是使各行各业的大小机构有效经营起来,也可说「有效经营」具有「化无为有」、「化小为大」和「化劣为优」的神奇美妙功夫。

然而要拥有如此的功夫,我们可分别以德国的成功和美国的失败作为借鉴。以德国制造业为例,可以用两个字来加以说明,一个是专,一个是精。德国有很多中小企业都是该细分市场当中的隐形功臣,他们不求做大做强,只求做精做深,成就了人口不足一亿人的德国能拥有二千多个世界知名品牌的坚强供应链。德国高端制造业的强大和他们发达且全面的社保体系,完善房地产市场、以及双向教育体系是分不开的。而美国作为全球的超级大国,拥有发达的市场经济,独步全球的创新能力和引领世界的公益、慈善社团组织及公民社会,但至今因极端资本主义制度、有增无减的量化宽松政策和过分依赖金融等赚快钱的机器等,使美国贫富悬殊恶化加剧。

在全球大变局以及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平衡,加上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问题不断加深,使人口结构上在缺乏新鲜的劳工血液补充之情况下,国民造成未富先老的压力亦愈来愈大,以致实践和维持共同富裕的路途必崎岖难行,但笔者对国家执政者充满着信心,因政策目的是把国家路线由重视发展的基础上,同时要求更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而中央政府最近已就「共同富裕」目标陆续推出不同针对性相关政策,包括压制房企,就是让房价回归到理性,让老百姓实现住有所居;改革教育,就是限制校外培训,鼓励职业技能培训,选拔人才多步走。

「共同富裕」绝不是杀鸡取卵。「共同富裕」是国家如何做到高质量发展,而不再单纯是能否加速GDP增长的问题。「共同富裕」能抑制资金过度投放以防止造成垄断和投机,能创造出一个更加富有竞争性的市场环境,给更多的初创企业机会,让国民回归到高端制造业和高新科技业等的发展轨道。「共同富裕」亦会透过三次分配协调,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令中产阶级扩大,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提振新型优质消费以加强畅通国家内循环的长远经济发展。以上种种理由,使笔者深信祖国未来老百姓的日子必定会愈来愈富裕!

李镇强

自由党副主席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