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以民为中心」的施政 不靠神似 结果才最重要

2021-10-06 00:00

中联办主任骆惠宁在十一国庆前夕探访基层,察民情、支招解民困,点出了特区政府官员短板弱项,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在探访劏房单位时,骆惠宁感叹「耳闻不如目睹」。早些日子,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说了一句:二〇四九年前香港告别劏房笼屋。当时特区官员还未完全醒觉。中央官员连番动作,反映中央一直非常关心香港市民的社会民生问题。无论是夏宝龙主任,抑或骆惠宁主任,中央对特区政府的期盼,或说是布置的功课,很清楚就是要加大力度解决住房问题。虽然,我们经常听到香港解决住房存在很多客观困难的种种说法,但起决定性作用还是一个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要求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点中了特区政府官员施政的死穴。

十一国庆日,也是政府派第二期消费券的日子,市面人头涌涌,市民开心消费。但是,大家还记得不久前的一幕吗?政府在旺角的消费券补办登记办公室门外挤满长者,硬要不懂电子登记或填错表格的老人大排长龙数句钟,或长途跋涉由上水往旺角补办。这反映了公务员事前准备不足,没有「以人民为中心」的施政措施,「做了」不是「做好了」。其实,他们事前做个小范围测试,就知长者申领的困难有哪些情境吧!假设自己是不同年纪的长者,会碰到那些问题,就一清二楚。有心为民,抑或只打份工心态,不言而喻。

再说回房屋问题,香港有地、有钱,但就是长期解决不了。实际上香港土地使用比率低过深圳、新加坡,但人家为甚么行、香港不行。因为香港官员的观念更多是打好这份工、政治人物更多是为了保自己的议席,人家是为了做好这件事、为民多办实事。出发点就不同,碰到同样的困难,但结果自然不一样。

香港官员的专业能力绝不会被怀疑,欠缺的是政治理念为民情怀,欠的是「以人民为中心」、「市民利益至上」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担当,欠的是想市民所想、急市民所急、将市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的情怀。如果政治人物都有理念和情怀,就没有办不了的事情、解决不了的问题。

骆主任的探访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不是做骚,是亲自看、亲自听,在闲话家常中察民情解民意,以基层困难市民的角度体会问题思考问题。特别是探访劏房住户的对话,既有政策的高度又带着爱民为民的温度,让人十分感动。这亦是为甚么香港市民普遍期望、亦非常有信心,在新的政治环境下会有新一番气象,就是因为看到中央对香港问题的了解和解决的决心。

特区政府官员、议员亦纷纷落区探访,期望察真情、做实事。第一步要做的可能是要深刻反省为甚么住房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问题在哪里?特区政府有甚么责任?立法会有甚么责任?骆主任的探访,不止是送福袋关心慰问,是对居住于恶劣环境市民处境的揪心不安。是「耳语不如目睹」、「二十万人居住条件如此艰苦,绝对让人感到心里面很沉重」,比特区政府官员更着急。特区政府过去面对社会民生难题,更多强调困难、强调自己已经很努力,就是没有换位想一想,如果自己住在劏房,是否可以等五年、十年才上楼。

期望政府官员、议员等政治人物的探访,更多从代入基层市民生活的艰难,反省工作上的不足,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议政理念,多为民办实事,这才应是探访的初心。有了初心,还需实干,神似形在才行,才真正做到的「由乱及治,由治至兴」!

黄国

工联会理事长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