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古洞木厂「大迁徙」 新东北释放万米地

2021-07-12 00:00

(星岛日报报道)作为本港未来房屋供应重镇的古洞北及粉岭北新发展区,即将步入起动阶段,但位于区内马草垄的一批木园及锯木厂商户,过去数年一直未能觅地搬迁,而构成重建阻碍,厂户也为此惆怅。不过,距离当局定下的年底收地「死线」仅馀半年,情况终有突破性发展,在政府和港九木行商会出面协调下,六家原分布于不同地点的锯木厂或木园公司,近月在粉岭莲麻坑觅得两幅面积逾一万二千平方米的农地,用作重置该批乡郊工场,料可加快释出未来古洞市中心的逾万米用地。不过,由于业界需要亲自支付新厂的建造费用,冀能在新址最少营运二至三十年。

六个计画搬迁的厂户,在木材行业一直扮演重建角色,他们位于古洞北的工场用地,必须今年底前收回并归还给政府,这不但影响行业从业员生计,部分大型建筑项目也可能因此失去木材供应;港九木行商会在过去一年一直协助寻找合适的搬迁地点,在研究过十一个地点后,最终认为两幅位于粉岭的土地是最佳选择。

「找这些土地,真是要讲缘分。」港九木行商会理事长吴锦云表示,可供搬迁木厂的土地,位于前边境禁区所释出的范围,主要由「太公地」和私人土地所组成,当中二千平方米属政府土地,需要在商会出面协助,并透过别人介绍之下,始能集齐所需土地,「曾经找过很多土地也不合适,因毕竟木厂并非甚么大生意,而木材像铁一样,又长又大,不能上楼,用作运输的车辆也较为大型,搬迁时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否则也不会弄得那么紧逼。」

考虑搬迁的木厂原本共有约十家,但在疫情之下,当中数家已放弃继续经营,最终决定搬迁的木厂只剩下六家。这批木厂在北区扎根数十年时间,最早一家早于六十年代在上水建立厂房,而到了八十年代,位于古洞区内的木厂数目一度增至逾三十家,但随著日子过去,不少厂房东主退休,中途结业,到目前只剩十多家,因有下一代接手,才可以继续营业。吴表示,当中一些木厂已非首次经历搬迁,很多昔日设于粉岭马会道,后来发展天坪邨,才搬到马草垄。他笑言:「当时这里是不毛之地,想不到三十八年之后,政府搞了一个古洞北出来,我们又要搬,而每次也是愈搬愈远,愈搬愈入。」

他说,虽然两幅用地被莲麻坑路所分隔,但「东西地盘」仍可合组成面积较大的用地,具有一定协同效应,而六家木厂可重置于同一地点,除了地方较为「见驶」,亦可共用渠务等配套设施,降低搬迁成本,并对地区交通的影响减至最低。

翻查资料,六间厂房现时座落于未来古洞北新发展区的九个不同地点,共涉一万平方米土地,有关用地已分别划作「住宅(甲类)」、「政府、机构或社区」、公共空间和道路等用途,其中七幅用地更是处于首阶段发展的范围内。随著业界成功觅得搬迁用地,相关新发展区用地可望加快释出。吴表示,明白政府现时急需利用木厂现时用地建屋,也希望尽可能不阻碍新发展区的发展,但由于前期的觅地工作消耗不少时间,承认距离年底的搬迁「死线」,时间上较为紧逼,幸得当局理解,搬迁期间最新已延至明年第二季。

为了日后有更好管理和营运,六家受影响的锯木厂或木园按照营运需求,分布于重置地盘的三个范围内,所有商户的营业时间将会划一,惟暂时仅获城规会批出三年的短期使用年期。吴锦荣指出,本港房地产仍然发展兴旺,与建筑业相关的木材行业仍有一定需求,惟亦逐渐式微,各厂户也是「苦苦地撑落去」,加上需要自行支付新厂的建造费用,故希望能取得政府的支持,让新址最少营运二至三十年,「我们其实是拿著很大的决心,克服了很多问题才走到这一步,真是一点也不容易,故希望能真的等到一个生存空间。」

随著本港经济转型,木材行业在过去数十年经历巨大变化,不少厂户也因缺乏土地而结业。能够在时代巨轮中生存,并准备搬迁至粉岭的六家木厂,虽然在行内「专长」不一,却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大多已经营数代,并有下一代愿意「接棒」,让家族生意得以承传。据了解,六家木厂在迁至新址后,营运范围将会增加百分之五点三至九点五不等,料可吸纳未来持续增长的需求。

六家准备迁的木厂中,以具有五十年历史的万乐来发展有限公司规模最大,被视为本港建筑及包装木材的龙头公司,市场占有率高达七成,也是本港最大欧洲木厂入口商,相关入口量达百分之十五,马会、蚬壳和嘉利物流等均是该木厂的主要客户。该木厂近年拓展的其中一个新业务,就是为马会的马匹提供木寝室。值得留意的是,其厂房现时分布在古洞北三个不同地点,运作因此受到限制,但在搬迁后,厂房将重新「合体」,营运效率可望得到提升。

主要从事装修及家具木材的辉记木业,则在本港室内装修市场地位举足轻重,为湾仔、旺角和火炭等地区商铺供应一半零售木材产品。据了解,因应内地的营运成本近年也在急剧上升,加上本港市场发展稳定,该木厂有意将内地的业务重新迁回本港,以减省开支,预期在搬迁后运作可更具成本效益。

至于当中最为「年轻」的宝利丰木业,则被视为行内的发展传奇,因创立木厂的女东主,早年只是由一个二十尺货柜起家,花了十五年时间发展成今天的规模,市场占有率已达百分之十五。据了解,该木厂预计在搬迁后会有更大储存空间,可减少木材放在户外受到风化所造成的浪费,预计每年盈利会有百分之五至十的增长。

吴锦云指,最终决定搬迁的木厂,最少也经营三十多年,不少也经营数代,彼此从「阿爷年代」已结识,「大家其实也是老街坊,有很多老夥计,若搬到北区以外的其他地方,等于逼他们退休,所以彼此也希望日后可以聚在一起,这是选址时其中一个考虑因素。」

位于古洞北的多家木厂虽然已有搬迁计画,以腾出空间供当局发展房屋,但仍有个别木厂打算留守。早年与友人合资购买用地,在古洞建立「志记鎅木厂」的负责人王鸿权,就一直争取原址保育,暂时未有计画搬迁。人称「权哥」的王鸿权说,木厂具有历史价值,也一直开设木工班,不少青年人到木厂认识木材,具有教育元素,倘若没有木厂,会令他们失去一个「考察」地点。「这可鼓励年轻人爱惜自然界,他们也很受落,每次开班也爆棚。」

问到会否考虑在其他地方重置木厂,他说一旦搬迁,认识木厂的人会较少,「只能搬走驱壳,不能带走灵魂。」他表示,早前已去信四个部门,包括规划署、地政总署、民政总署及特首办,要求保育,特首办表示会由规划署回覆。他坦言,若确切需要搬迁,也希望政府在附近协助重建木厂,「我们是穷鬼,没有这样的资金,若迁拆了,没有可能再买一幅土地再重建。」

他表示,政府早年将用地纳入第一期发展,但两年半限期将于今年底届满,暂时再未有消息。他说,肯定难以在今年底搬迁,因为厂房仍有很多木材「存货」,需时清理木材。「木材多是回收得来,一直以来都是协助解决环保问题,大多用来制成纪念品,当年超强台风『山竹』过后回收得来的木材,至今也有小部分仍未使用。」他表示,木材若被弃置,只能运往堆填区,但部分分解可能会有困难,若能打造成一些艺术品,价值可被提升,也较为环保。他举例指:「电灯公司所弃置的电灯柱,因为曾被水浸过,加上多属杉木或松木,若弃置于堆填区,可能一百几十年才能分解。」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