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经时事分析】郊游热加剧四大「山系病」 郊游教育从何做起
2021-07-12 00:00香港再次迎来疫情下的暑假,市民逼爆郊野的场面,相信仍会继续。过去一年多,由郊游热引起的事故大增。不少郊游人士破坏自然生态,亦造成衞生问题。在访港旅客几乎绝迹的当下,郊野尚且不胜负荷,一旦本港重新通关,旅客回归,问题可能更加严重。如何保护青山绿水,政府必须正视。
问题一:新手不自量力 老手走偏门路线 行山意外丛生。首先,市民疫下行山取乐,惟部分行山新手,却在技术、装备、体力和经验均缺乏的情况下,挑战高难度山径,造成意外;「老手」亦可能为了避开人群,选择偏门路线,导致迷路或在攀爬时出事,使得行山相关意外和伤亡数字大增。去年消防处共接获六百零二宗山岭搜救召唤,按年急升一点八倍,涉及事故的受伤人数,亦由一百二十一人增至三百二十三人,另有十一人死亡。
问题二:乱抛垃圾 环境衞生恶劣。一些欠缺公德心的游人,为郊野带来严重的垃圾堆积问题。观乎社交媒体上流传的相片和传媒报道,多个郊游和露营热点在假期后均沦为垃圾岗。游人不但塞爆郊野垃圾桶,造成清洁工人的负担,还乱抛垃圾,遗下水樽、即弃餐具、使用过的口罩、露营帐幕,令乡郊环境衞生恶劣,增加播毒风险。
问题三:损毁植物 破坏自然生态。部分不守规矩的游人,损毁植物,破坏自然生态,例如有一批越野电单车爱好者,违规在郊野公园山岭奔驰,大片草坪被车辗至寸草不生,加剧水土流失。有环保组织代表称,部分越野电单车活动热点表土遭破坏,沙化情况严重,出现近半个人高的冲蚀沟,破坏程度近乎无法逆转。
问题四:商业活动入侵乡郊 破坏安宁 惹村民不满。各式户外活动深受欢迎,造就商机,本有益于经济多元发展,惟乡村和隐世小岛遭过度活跃的商业活动攻陷,不仅令以上问题扩散,部分更走入乡村,打扰居民生活。
以客家古村荔枝窝村为例,其近年进行复耕和活化保育,吸引不少游人到访。但近日有公司未经谘询荔枝窝村村委,以该村为基地经营出租独木舟活动业务,引起村民不满。
要减少「山系病」,让市民既玩得安全,又与自然环境和平共处,其中一个方法是透过教育,灌输正确资讯和意识。海外一些森林国家的人民,便自小接受户外教育,爱护自然意识早已植根心中。
以芬兰为例,当地约七成四的国土被森林覆盖,许多学校附近都有一大片森林,老师也经常带领孩子到森林活动,或在其中进行不同学科的主题教学,例如老师在教授学生分辨森林常见的菇类后,带他们到森林寻找实物。就读户外幼儿园的小孩,每天平均有四至六小时在大自然中玩耍、用餐、学习、午睡。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指出,学生在大自然中学习,熟悉周围环境,会进而学习珍惜与保护大自然。
港府近年亦加强自幼培养学生爱护自然。包括由教育局和渔护署携手,以西贡蕉坑狮子会自然教育中心为基地作自然教育,幼稚园可申请到访,让幼儿利用五官进行探索,学懂爱护环境及欣赏大自然。参考芬兰的经验,香港是否可以将更多课堂移师户外进行,让学生从小培养与大自然共存的意识,值得研究。
学校教育固然重要,惟其毕竟是一项长期投资,「山系病」却逼在眉睫,现有的公众教育有何不足,亟待思考。可能性之一,是相关措施未能对症下药,令一些山林教育的族群,无法有效地接触相关资讯。根据坊间的非正式统计,今年以来在山岭发生意外事故的,多是四十五岁以上。他们虽有闲馀时间享受登山之乐,但体力欠佳,缺乏技巧,又不擅长从网络吸收登山安全的正确资讯,其资讯圈仅限于即时通讯程式的群组,行山时往往抱着「慢慢走一定会到」、「只要跟人走就好」的观念,因此成为高风险的行山族群。对于这类郊游者,一般的网上教育显然难以奏效,必须另觅他法「改造」他们。
透过教育从小培育港人爱护大自然,香港壮丽的自然风光,才可传承下去。惟教育的力量有限,有人可能欠缺接收渠道,访港游客也未必曾接受相关教育,政府是否需要从管理方法入手,例如透过收费,甚至将管理工作外判等,解决乡郊人满之患,值得进一步讨论。
(全文见智经研究中心网页:www.bauhinia.org)
智经研究中心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