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认购成绝唱 新股无纸化今实施

2021-07-05 00:00

(星岛日报报道)科技大时代来临,本港证券市场运作亦面临转型升级,多年来只闻楼梯响的证券无纸化行动初见起色。今日起港交所(388)将逐步实施新股以无纸化方式上市,包括所有上市文件必须仅以电子形式刊发、新股认购仅可透过这电子渠道申请等,意味手上一本本厚如砖头的招股书,银行外一条条翘首以盼的认购队伍,终将成为历史。

有外资投行人士指出,一般集资额为10亿美元(约78亿港元)的较大型新股,需要印刷一万本招股书,但大部分最后只会沦为垃圾。近年绝大多数投资者均是通过网上银行或券商认购新股,就算是使用白表认购的投资者,一般也只是领取认购申请表格,不会领取招股书,导致很多招股书最终被遗弃。

事实上,2019年阿里巴巴(9988)返港上市之时,便首度采用完全电子化招股,其招股过程之顺利扫除业内对新股无纸化的疑虑,及后多只新股如网易(9999)、百胜中国(9987)等竞相模仿。本报统计年初至6月底的46只新股中,采用完全电子化招股有17只占37%;而混合模式(即电子加实体)有27只占59%,表明市场正逐步接受电子化的招股模式。

新股无纸化符合科技及环保的大趋势,然而无可避免对本港财经印刷行业造成打击。已成立三年、本地财经印刷商方讯(Formex)营销总监陈国栋表示,全电子化招股对本港专做IPO(首次公开招股)印刷的大型财经印刷商冲击最大,将直接影响公司收入,之后可能要透过裁员及加价等措施维生。

陈国栋指出,财经印刷商的核心工作并非只是印刷,单就IPO印刷而言,还包括收集各方的上市文件、翻译、排版设计、上载至联交所等一系列服务。甚至方讯还把印刷招股书的工作,外包给本土老牌印刷厂完成,因此对于中小型财经印刷商而言,新股无纸化影响有限,又预计印刷厂更为损失惨重。

查询港股中与财经印刷相关的股份,在他们最新披露的财报中,绝大部分公司的财经印刷分部收入,均录得不同程度下跌。陈国栋认为,一方面是新股无纸化的冲击,更大原因是疫情及其他大环境因素影响下,发行人倾向推迟甚至终止其原定的上市计画;加上现时中大型新股较多,他们或不考虑选择次一级的本地财经印刷商。

证券界人士普遍支持全面落实新股无纸化,致富证券董事郭家安表示,现时很多证券行已开设网上业务,无纸化并不会特别增加其科技投入的成本。无法再用黄白表认购新股后,将会有更多年长人士,焗住只能打电话经证券行认购,而证券行每次将收取约50元手续费,反而令证券行收入轻微增加。

信诚证券副总裁何智威回忆,若以前遇上新股热潮,需要多名外勤人员至股份结算处,搬运实体表格及招股书回公司,「搬表格都搬餐死」。他又指,如今无纸化后释放外勤人员的搬运工作,令其可以做其他更有用的事情。不过,券行内负责入机、核对的同事工作量将会相应上升。

港交所将从于7月5日起,规定所有新股以无纸化方式上市;10月4日起,与上市及交易相关的展示文件必须于网上展示。交易所上市主管陈翊庭指,此举可提高上市流程效率,亦可令投资者更容易查阅相关文件,尤其是方便内地及国际投资者。她理解部分投资者或喜欢使用实体申请表,他们可从电子登载系统把文件打印出来,也可指示经纪或托管人代其提出电子申请。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证券业起步远较内地为早,但在部分市场架构及运作,可能反而不及内地完善。就以证券无纸化为例,内地早已全面实施,而本港却要待2022年起才正式实行,而如今先施行的新股无纸化,可被视为证券无纸化的开端。

根据去年4月,证监会、港交所及证券登记公司总会联合发表的无纸证券市场建议运作模式发表谘询总结,实施无纸证券市场措施过程中,初期将考虑不仅涵盖本港公司的上市股份,同时又将首先专注于在内地、百慕达或开曼群岛成立的公司,这些公司在港股市场上占比逾90%。

同时,证券无纸化环境下,股份过户处及其系统自然将承担更多责任,因此监管机构将对其采取更直接和严格的规管。另在技术和操作细节上,投资者如希望以自身名义及以无纸形式持有证券,便可透过在保荐CP(保荐结算或托管商参与者)处开立的USS户口,或在认可股份过户处开立的USI户口。

香港证券无纸化计画,早于2002年已开始著手研究,可谓是业内最为期待的证券市场改革之一。有市场人士指,新股无纸化确实可行,但将旧股电子化有难度,需要较长时间改变投资者的习惯,因为对年长者来说,「揸住张纸最实在」。另又预计既得利益者的阻力会好大,如来自过户处的压力,因为其是以转让股份及存仓服务费为主要收入来源。

香港现时实施的是证券半无纸化制度,上市公司虽然有印制实物股票,但大部分投资者都没有直接持有。实现证券无纸化,除了要预留时间新旧过渡外,更关键的是如何更改现有的中央结算系统,证券行等中介机构的电脑系统亦须修改及进行测试。

「十几年前,新股市场最旺的时候,我一晚要签一万多张黄表,签到手都软,就要断!」智易东方证券行政总裁蔺常念大呻辛酸史,幸好现时电子化普及,港交所(388)亦推出所有新股将以无纸化方式上市,文书工作大大减少,大家可以唞一唞。除此之外,有证劵界人士大派「花生」分享过去招股趣闻。

蔺常念表示,推出无纸化是好事,可以加快整个行业的效率,比如有些热门新股,人人都递表认购,加上要借孖展,以上工序均要经人手处理,连富途、耀才等大型证劵行都要通宵达旦,才可完成手续,而推出无纸化后,便不用再填表,只需将资料输入电脑,能省略文书工作。

蔺常念又分享以往新股市场趣事,他指,印象最深刻都是Tom.com(现称TOM集团,股票代号为2383)申请上市,该公司都未料及会大受欢迎,连认购表格都不够派,后来更有人「炒」申请表,一张叫价几十元!

翻查资料,Tom.com为长和系科网股,于2000年3月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在招股首日印发50万份认购表格,惟不够派,为了夺得一张招股书,大批市民于滙丰分行守候,「黄牛」申请表最高叫价达100元。该股首日招股便超额认购2000倍,首日挂牌股价暴升3.4倍,惟上市6日后股价见顶,同年科网股泡沫爆破。

高宝集团证券执行董事李慧芬亦认为,无纸化是合理的,每当在公司见到一堆纸张,就感到好烦恼,因为要特意租地方(如迷你仓)存放纸张,亦令她反思「点解时至今日所有副本都要保存7年?」,惟完全无纸化后,又忧虑日后与证监会有争执时,没有这些实实在在的「救命纸」作证据,保障证券行。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