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一派】青年对政府无信心的背后原因

2021-01-06 00:00

中大赛马会公共衞生及基层医疗学院早前获政策创新与统筹办事处拨款研究。研究调查了二百五十名高中生,当中八成七称对政府无信心,认为是警号。研究团队称学生信任政府,背后原因是他们觉得自己有份参与青年政策,要予机会年轻人做改变社会的事。

调查研究似乎认为,青年对政府无信心是因为政府没有让青年觉得有份参与青年政策。但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第一,导致高中生对政府无信心的真正原因是甚么?真的是对《基本法》、政治体制和香港现状有深切了解,从而信心不足?还是久经反对派的负面洗脑,从而造成在一二年反国教以来的盲目不信任?第二,甚么叫做青年政策?为甚么要特别设立一个年龄阶段的青年政策?这与教育政策、就业政策有甚么区别?

青年是一个社会群体,因此青年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所谓「青年政策」,其实也是包含在社会政策的集合内,例如青年的教育问题、就业问题及住屋问题等,其实也就是教育政策、就业政策及房屋政策可以解决的,毋须将「青年」独立出来,另行施策。或许有人会问,那为何长者政策、妇女政策可以有?这是因为长者和妇女是社会普遍认同的弱势群体,老人可能失去工作能力,需要额外关怀照顾,妇女涉及平权,独立施策可以理解。但青年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既不像长者需要照顾,也不涉及平权,虽然可以有一定的帮扶措施,但远未到需要在公共政策中独立单列成策的地步。从过去一年的事例可以看出,特区政府独立单列的「青年政策」,并无真正帮助到青年人在生涯规划发展上有所提升,而是沦为盲目提高青年不切实际的期望的「糖衣炮弹」,误导他们以为「会哭的孩子就有奶吃」。

青年人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不足,容易受反对派歪理邪说的洗脑影响,因此难免会有激进的行为和主张,导致对政府的盲目不信任,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引导和教育。让他们知道社会是多元复杂的,万事并不尽如人意,让他们学会如何与不同人群协调发展与协商对话,从而重塑他们待人接物的行为模式与认知感受。只有充分了解社会的多元性与复杂性,他们才会真正成熟起来。人不一定分阶级,但一定分阶段。人在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和感受,到了成熟阶段变得平和,开始自我修正实践理想的手段和路线,最终会明白「理想」虽然重要,但「理性」同样不可或缺。

但要注意的是,我们勿将自身经验阅历的强制灌输当成引导,把教训当作教育。也许青年人的看法我们并不认同,但我们亦绝不可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们,双方大可各自表述,关键在于彼此尊重,通过了解他们的真正需要正确引导他们,将青年人的勇气和冲劲,转化为建设香港的理性力量。

邓飞

中学校长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