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梓乐死因研讯】神经科医生:早十分钟送院都一样

2020-12-18 00:00

(星岛日报报道)伊利沙白医院神经外科医生麦凯钧昨以专家证人身分在周梓乐的死因研讯作供称,虽然在一般情况下,头部创伤是「愈早到医院愈好」,但以周梓乐的创伤程度而言,即使他早十分钟送院,结果亦不会相差太远,「死亡率都系一样」,高达八成半。即使存活下来,他变成植物人或永久深度昏迷的机会亦达九成。

麦医生首先在庭上读出周梓乐的医疗报告指出,周梓乐于去年十一月四日凌晨约二时送抵伊利沙白医院,当时他昏迷指数三分,右眼瞳孔五毫米、左眼瞳孔二毫米,双眼对光没有反应。他的右眼出现「浣熊眼」、右耳鼓积血、头皮及四肢没有受伤,并套上了颈套。周的颅内压十分高,故在两天内接受两次头骨切除手术及放入引流导管。首次手术后,周出现凝血性功能障碍,及左脑顶叶和中脑出现新近出血性创伤,这是头部严重创伤的可预期情况。

他又形容,由于周梓乐年轻,故医生采取「最猛烈的方式」施行第二次手术,但手术后其髗内压仍高达六毫米汞柱,且出现脑干受挤压情况。医生曾施用四种高剂量麻醉药作为「撒手鐧」,情况仍没有改善,甚至恶化。直至八日早上约六时,周的心脏停顿,医生施行心肺复苏,惟至八时九分宣告死亡。

麦医生在研讯主任查问指出,虽然周梓乐被发现堕楼时,手脚仍能「撑吓撑吓」及发出声音,但情况「都系严重」,因为当时他承受着极大痛楚,但作出的反应迟缓,故较早送院结果不会相差太远。

他估计,周梓乐的头部受到非常大的外力撞击,令坚硬的颅底颞骨岩部亦出现骨折。他不能确定伤势是一次或多次造成,但推断由于头部是球体状,故堕地后有机会反弹做成多次撞击。他又估计,由于周梓乐堕地过程不足一秒,或令身体未有足够时间作出反射性自我保护。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