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安老医疗紧密联系 粤港合作大有作为

2020-12-02 00:00

香港人口老化触目惊心。按照早前公布的《香港人口推算2020-2069》,长者人口将从目前的一百三十二万,在二〇六九年增加近倍到二百五十八万,并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八点四。长者占社会总人口的接近四成,将直接引致安老和医疗服务的需求暴增,参考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所言,若依现时需求模式及未来人口高龄化的速度,香港未来四十年要兴建一千二百间津助安老院,才能勉强应付社会需求。在安老事务委员会的第一百零一次会议中提到,政府将增加「长者社区照顾服务券试验计画」到八千张服务券,并持续落实《安老服务计画方案》内的各项建议,可见政府确实有尝试认真处理人口老化带来的相关问题。不过,政府仍须更进取和前瞻地做出部署,才能有效纾缓问题。

人口老化和随之而来的安老与医疗压力,现阶段有何良方可循?最近政府推出的政策,或许给了社会各界一点提示。本月上旬,政府资助居粤港人赴港大深圳医院覆诊,虽然相关政策旨在处理港人强制检疫措施下来往不便的问题,但这个概念若能进一步延伸,探讨支援居粤长者长期在湾区就诊的议题,就可以转化为推动粤港在长者医疗合作上的良机。

一五年,政府以港大深圳医院为试点,容许长者在内使用医疗券,是医疗券覆盖范围的一大突破。试点计画在一九年已恒常化,政策深受长者肯定。除了港大深圳医院以外,广东省仍有一百二十一家三甲级医院,单单在广州就有三十八家,其中包括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南沙医院等。笔者认为特区政府可积极与各城市的医疗机构合作,研究将医疗券的覆盖范围持续拓展到广东省其他三甲级医院,最终期望医疗券可在大湾区所有医疗机构内使用。这样就能最大程度地便利居粤长者在当地接受适当的治疗,减轻长者医疗相关的财政压力,并节省回港治疗的程序和时间成本,亦能够有效疏导香港本地的医疗压力。

罗致光在最新一篇网址中提及,大湾区安老的具体措施「或许可以先从深圳开始」,又鼓励市民紧贴大湾区不同城市在社区和家居长远照顾服务的发展。虽然他认为可从深圳开始的原因,主要是深圳为最多港人居住的大湾区城市,但只要未来能够全面地分析大湾区各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发展定位,就有机会形成更具体的行动纲领和长远的规划愿景。纵观大湾区各城市而言,惠州市生态环境优越,绿色发展指数是广东省的第一位,而空气质量也是全国重点监测城市的前十位。

此外,惠州使用粤语和客家方言的比率亦相当高,亲切的语言环境同样有效吸引香港的长者到当地安老。而惠州的第三产业占总产业结构的百分之四十三点二,存在引进更多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的空间。因此,香港与惠州能够产生良好的需求互动,两地合作发展安老产业,可谓相得益彰。特区政府可与惠州政府缔造合作平台,由惠州政府提供土地和部分发展资源,邀请香港的安老或护理机构参与建设,并聘请业界专才到当地营运和管理项目,而项目则提供优惠或优先权吸引香港长者认购。如此既能确保项目质量,亦能够满足两地的社会需求。

二百五十八万的长者人口、增建一千二百间津助安老院,这断不是香港单一城市能承受的压力。特区政府眼下着力从香港本地寻找解决方案,思维仍局限于单城发展,未能有效突破固有框架。若循粤港深度合作的方向,思考如何与大湾区各城市妥善合作,合理疏导相关需求,就能够在解决香港社会危机的同时,为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发展多添力量。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融合,绝不能够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笔者期望特区政府能够探讨更广泛、更创新的协作模式,在安老事务上,跟大湾区城市审视更多的合作空间。

何子煜

政贤力量

青年时事评论员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