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公顷湿地缓冲区 规划界倡释出起楼

2020-11-24 00:00

(星岛日报报道)本港土地供应紧张,政府亦急于寻找合适用地建屋;针对社会近年提出的土地供应选项,均难以解决燃眉之急,有规划界人士近日特别到新界北部实地视察,留意到用作分隔湿地与城市之间的湿地缓冲区,仍有三百六十公顷可供发展。曾任香港规划师学会副会长的杜立基提出,政府可进一步放宽缓冲区内住宅用地的地积比率,由现时约零点二至零点四倍,增加至平均约两倍水平。他亦留意到,现时湿地缓冲区内已有约一百八十公顷由发展商持有,并获批建低密度住宅,可建约八千伙,惟若政府可进一步放宽至二至三倍,可建单位将会增至五万伙,相当于全年私宅及公营房屋供应目标的总和,有助回应住屋需求。

政府近年公布,香港人均居住面积只得一百六十一方尺,比起亚洲多个主要城市,包括新加坡、东京及深圳等,人均居住面积更细。政府为增加土地供应,近年采取多个渠道觅地,当中包括推出备受争议的明日大屿填海计画,惟一直被批评「远水不能救近火」。有规划界人士指出,位处新界北部的湿地缓冲区,现时尚有部分用地,至今仍有大量未被开发用地。

本港的北边主要为生态价值较高的湿地,城规会于一九九九年在后海湾一带划设湿地保育区和湿地缓冲区,其后范围再延伸至蚝壳围及马草垄一带。资料显示,现时湿地保育区占地约一千七百多公顷,湿地缓冲区则主要位于保育区以外的五百米范围,占地约一千二百公顷,当中有约一半的面积,涉及约六百公顷,现时已作住宅发展及工业用地等用途。至于另外六百公顷,当中有约六十公顷为渔塘,其他用地则为农地及棕地等用途,当中部分棕地现时用作货仓等物流用途。

曾任香港规划师学会副会长的杜立基认为,缓冲区的用意在于分隔市区及湿地,而非一刀切不能发展,因此若经过适当的设计及规划,迁就生态环境,以避免住宅影响区内生态,则理应容许于区内建屋。他指,区内现时能够发展的用地,普遍仅约零点二至零点四公顷,未能有效善用相关用地,因此建议政府可进一步将该缓冲区的地积比率,因应各地皮不同的情况,平均放宽至两倍水平。

杜立基称,湿地缓冲区内,现时已有约一百八十公顷由发展商持有用地,已获批建低密度住宅,惟仅约零点二至零点四倍,可建约八千伙;但若政府批准发展商放宽至一倍,可建单位则可增加至两万至三万伙水平,若政府进一步放宽至两至三倍,料将可放宽至五万伙水平,可建供应伙数为政府全年私宅及公营房屋供应目标总和。

规划师林家辉表示,由于本港位于内地以南,同时亦邻近太平洋,因此现时的湿地位置,为候鸟由太平洋飞往陆地后,首个觅食的位置,然后再起飞往内地;至于转季时,同时亦为候鸟飞往太平洋前,最后一个觅食点,因此若湿地缓冲区楼宇过高,则会影响雀鸟飞行路线,因此区内建筑物高度不宜过高,仅适合低密度发展,即使发展商建屋,亦有责任保育邻近的湿地及鱼池。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