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历史科争议题 近四成答「利多于弊」
2020-05-26 00:00
在立法会教委会特别会议,焦点是今年取消今届历史科问考生是否同意「一九〇〇至四五年间,日本为中国带来的利多于弊」的分题。秘书长苏国生透露,初步审阅过逾五千名考生的答案后,发现有三成八人结论是「利多于弊」,作答「弊多于利」占五成七,完全没有立场约占半成;一成七人答案只提利处,称有弊处则占七成八。苏国生形容,连该科的审题委员会成员,亦认同作答比例与原先预计不同。
对于试题引用两项资料被指「一面倒」,苏国生解释,拟题原意是期望考生从资料指出弊处,包括日本建议的「速成政法课程」,让国人不现实地以为现代化可以速战速决,并以三井洋行借贷条款的不公,伤害中国经济与蚕食资源,题中「就你所知」则希望考生回答一九三〇至四〇年代,日本侵华造成的大量伤亡,但综观考生答案,考评局委员会认为题目或有误导性,令他们答卷时出现偏差,导致「利多于弊」的答案。
多名建制派议员批评试题偏颇,梁志祥质疑题目考核的年代,大部分时间是日本对中国侵略,质疑考生被题目引导错误的历史观点;经民联梁美芬指教改后,本港仍然沉迷「灌输歪理」的填鸭教育。泛民议员则质疑教育局因政治考虑要求取消题目,令考评局公信力受损。两派议员均要求考评局披露该题的评卷参考,苏国生指要谘询考评局委员会意见。
教育局局长杨润雄回应指,多次重申当局纯粹专业考虑,特首林郑月娥并无参与,「我们作为教育当局,见到一条题目在专业上有问题、有错误的话,我们是有责任要去讲出来,亦要提出一些改善的方案。」他在会上形容「罪魁祸首」是涉事试题,而非指出问题的当局。
杨润雄在会后指,竟然约四成考生答出「利多于弊」,外界应抚心自问,题目有否误导性、资料是否不详备;当局将成立工作小组,调查拟题与审题程序有否制度或人为因素,导致题目专业出错,暂未有具体时间表。身兼考评局委员的副秘书长康陈翠华指,考评局已派出两名成员加入小组,亦有业内人士参与;考评局同时会进行内部检讨,完成后向当局提交报告。
教育界议员叶建源认为,五成七人作答「弊多于利」,证实了大部分考生未被题目引导,大部分师生均认同题目清楚要求回答日本侵华的史实,认为试题无责任保证所有考生答对,所有考生都答对的试题并非好试题。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