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核经理撰「教师参考资料」下架
2020-05-19 00:00
该文是杨颖宇为解释○四年修订的旧制会考历史科课程而撰写,日前在教育局网站仍可浏览,但昨日已被移除。文中指有人为避免使用「殖民地」,或把回归前后的港府分辨,会以「港英政府」形容殖民地时期的港府,他形容是「不恰当的称谓」,因「港英」有强烈反英意味,与国民党使用「匪共」等用词,均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判断,「而非恰当的学术用语」。
他在文中以「英治」形容回归前的香港,指本港虽对「殖民主义」有民族仇恨,但六七暴动后社会经历大幅改造,使得「这一代的港人很多对英治不恨反爱」。他称邓小平肯定英治香港的成就,提出「五十年不变」,「本质上就是保证英治造就的成果不受影响」。杨颖宇称「殖民地」一词本来「不含善恶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所有「不平等条约」,但认为「不平等条约」概念的出现与使用,「仅能为被害国在谈判桌上提供一些道义上的支持,但谈判结果如何,还得依靠现实政治的各方条件。」
同是杨颖宇撰写的「新高中历史科课程诠释—选修部分」、「清代的广州」等资料,在当局网站仍可如常浏览。教育局指该文是配合新高中课程刚推行时,为教师提供的参考资料,随着课程顺利实施,教学资源已更完备,「已于若干年前从网站下架,以配合适时更新教学资源。」
资深中史科教师陈志华坦言,对该文定义感到奇怪,「不平等条约」从本质上界定,「不公义战争后逼你接受,已经是不平等,而非从字面去定义」。至于使用「港英」形容殖民地时期的香港政府,陈志华指学界相当普遍,但无关「意识形态判断」,「当时殖民地政府有一定自主权,重要问题要呈报英国,『港英』正好凸显宗主国与殖民地关系的独特性」。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