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点评】教局检讨直资规管 须张弛有度

2019-07-30 00:00

直资学校近年走向贵族化备受争议,教育局正就直资学校管治及内部监控、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检讨。记得审计署在一〇年批评直资学校行政管治及帐目混乱,全港直资学校几乎无一幸免,教育局其后落实多项加强管理措施,这些措施落实至今是否应该适度放宽,无疑是今次检讨的重点。

教育局局长杨润雄日前接受本报专访,指当局将重新研究直资定位,尤其希望外界把焦点回归至直资政策「初心」,即以直资学校不同课程特色,照顾学生学习需要,提供多样性的课程选择,「而不是把受欢迎学校『贵族化』,要有钱才读得」。今次检讨重点将是直资学校的运作及规管,尤其近年直资学校透明度已有改善,当局自一二年落实的规管措施,或考虑以弹性或不同方式处理。

提到当年的加强监控措施,不少加入企业化管理,例如要求学校成立管治小组委员会检视管理及财务程序,清楚划分学校储备,列为营运、学费减免或奖学金、长期服务金、捐献及建设储备「五大柜桶」,同时亦设自评清单,让学校自我完善校政管理。随着措施逐一落实,大部分直资学校已完善会计与财务管理的机制,在每年学校发展报告亦罗列储备情况,虽以整年收入及支出的百分比取代实际数字,但外界更易看到哪些学校「水浸」、哪些「乾塘」,透明度已有提升。

直资学校同时有公帑资助与学费收入,适度规管是需要,比如「五大柜桶」规定学校不能「左袋补右袋」之馀,不同类别储备能否用作投资的规范,应该维持严格执行。然而直资学校规模差异甚大,既有课程与收费接近国际学校及私立学校水平,亦有学费低廉,甚至几乎仅靠直资津贴营运的学校,两者规管能否稍有不同,不致徒添后者的营运成本,听闻业界早有诉求。

同样地,直资学校「贵族化」问题多年挥之不去,如何鼓励直资学校取录基层学生,让学校保留相当于学费收入至少一成的奖助学金,能够用得其所,让直资学校在促进社会向上流动方面,扮演更积极的角色,无论当局与直资学校均应该更积极,否则「贵族化」忧虑未除,津贴学校申请转制直资,亦恐面对社会阻力,无助于直资学校的多样性。直资学校定位与规管确有优化空间,最终如何着墨,值得拭目以待。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