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点评】文学作品拟题 台重演考评争议

2019-02-11 00:00

记得去年文凭试中文科,阅读篇评引用了台湾作家林黛嫚散文《孤独的理由》,作者公开表明不懂作答以作品撰出的题目,曾掀起热话。最近同样争议在台湾「重演」,掀起作家与考评机构隔空骂战,值得深入讨论。

触发争议是简称「学测」的大学入学学科能力测验,中文科有题目「改写自」作家张晓风《这些芒果,是偷来的吗?》,内容是她回忆儿时居住屏东的生活点滴,考生解读文章对「故居」的敍述。然而,考题篇章仅节录为三段共约三百字的内容,即原文不足一半,被张晓风批评是「过度割裂」,质疑考生未必了解文旨。同样列为题目还有乐评人马世芳短文《烟花与火焰的种子》,考生须理解文中提到台湾音乐人罗大佑、李宗盛作品及时代特色,马世芳直言连他也选不出「正确答案」,恐被「一整代考生讨厌」。

负责学测的大考中心回应指,有权「重制」作家原文命题,强调毋须事先告知,也不用付版权费;对于有作家持异议,中心表明会重新检视题库,以后命题不再采用两位作家的文章。

今次争议与去年文凭试相近,作家对作品被重新解读作为考材有不同意见,但仔细一看是两回事,台湾拟题是「改写」原文,与本港节录不同,大考中心更声称「改写」后的考材内容版权不属作家,事后不作通知,自然令作家感到不被尊重,反观本港考评局是事后通知版权持有人,请求对方谅解与授权,使得作者「顺气」许多。

这样与试题设计大有关系,台湾学测所引用文言篇章达八则之多,每则作答两至四条选择题,优点是试题取材多元,但篇幅大为受限,更甚是选择题只有对错,若理解与撰题者稍有落差,意味考生没法拿到分数;本港文凭试以简答题为主,要求考生有抽丝剥茧的理解能力,更看重阅读深度,篇幅较为完整,也许作者感到作品因此被考生解剖般重新解读,但起码不会出现「断章取义」或「没头没尾」等不良观感,正如作家林黛嫚事后亦形容是「文字相遇」,勉励考生保持喜爱文学的心境。

文学作品本来不是为考试服务,但公开试无可避免选用文学作品,评断考生的阅读与评赏能力,如何平衡与兼顾作者感受,台湾大考中心不妨向本港考评局请教。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