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选修科冲刺系列】历史科抢分不靠背诵 分析组织力强定高下
2020-04-22 00:00
如果以为读历史,最重要是考记性,那就大错特错。港岛民生书院历史科科主任朱苇葶表示,历史科其实是考学生的分析、组织和理解能力,其中考生作答卷一时,除了要控制时间,更切忌「资知不分」;至于作答卷二的「论述题」时,则要掌握提问用语和比较题的答题技巧。(之二)
港岛民生书院历史科科主任朱苇葶表示,现时的历史科考试题目,并非只问历史事件,学生直接铺陈答案就可以,还需要分析、组织和理解资料的能力,「读历史不可以只靠背诵,背诵主要是展示你的其他能力。」
距离历史科的开考尚有三星期,朱苇葶认为,现阶段同学可以审视自己的答题技巧,看哪些地方有改善之处。「历史科题目,涉及很多提问用语,同学现时可从最少五年的历届试题,找出常出现的提问用语,并归纳成一个温习表,列出不同提问用语,应该如何回答问题。」
朱苇葶举例,有些问题会问某历史事件的「趋势」,考生答题时,除了要提出「上升」或「下降」之外,还要引用数据,指出事件前、后的分别;她又提醒同学,在卷一的「历史资料题」中,常会问到历史学家或作者的「态度」和「看法」,但很多同学却混淆了两种问题的答法。「如果题目是问『态度』,答案就要有些具体的词语,例如『支持』、『反对』、『赞美』等等;但如果是问『看法』,就须清晰描述历史学家或作者的看法。两种问题看来相似,但其实是有分别的。」
朱苇葶表示,同学答题时,如果有良好的格式和组织,可展示他们对题目的掌握,所以她建议答题时,每段第一句应为「中心/关键句子」,然后才引用资料论证;另外,每段只提出一个论点,「若有数个论点,就分数段阐述。」
此外,在历史资料题中,也常有考生犯了「资知不分」的问题。朱苇葶指在这部分,有些题目只要求考生引用资料,但考生却在引用考题资料之馀,还加入个人所知,没有清晰分开两者,这并不理想。
至于卷二的「论述题」,朱苇葶就提醒同学作答时切忌片面,要从多角度思考。例如题目问考生是否同意某个论点,考生不论是否同意,都要有正、反两面的论点。她以二〇一八年文凭试,其中一条论述题为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1960年代末,日本的发展是否主要基于美国因素?试解释你的看法。」她指同学即使答「是」,但如果只答美国因素,不答其他角度,最多也只得一半分数。
至于论述题经常出现的比较题,也值得同学注意。朱苇葶说有些比较题是直接比较,例如同样在二〇一八年的文凭试,曾问︰「你认为孙中山和毛泽东,哪一位是更伟大的中国领袖?试解释你的看法。」她指若同学答题时,分别写孙中山和毛泽东,每人一段,并非理想的比较方法,而是应找出比较的范畴,例如政治、经济方面,两人的不同做法。另外,部分问题中有「最重要因素」、「主因」、「相对重要性」等字眼,都是属于较高阶的题目,但其实也是要求同学就不同因素比较!
朱苇葶表示,趁现时距离历史科开考还有时间,建议同学参考考评局网页的「考生表现示例」,了解不同等级学生的答案,又或看看不同题型应如何作答。「历史科不是愈背得熟愈好,而是要知道如何铺排答案,多看『考生表现示例』,可模仿别人如何作答,并了解不同等级学生的答案,对备战也有帮助。」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