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3成青少年曾面對欺凌 當中7成無視或不知所措

2019-04-15 19:06

有7成台灣青少不懂應對欺凌。示意圖
有7成台灣青少不懂應對欺凌。示意圖

台灣國際兒少人權促進會最新調查顯示,3成青少年曾被欺凌或曾看過、聽過身邊的人被欺凌,當中以言語欺凌最多,其次為肢體欺凌。

台灣國際兒少人權促進會近日發表「2019青少霸凌大調查」結果,問卷是於今年3月針對高中學生調查,有效樣本數為1205份。

根據調查結果,30.58%的受訪青少年曾被欺凌或曾看過、聽過身邊的人被欺凌,被欺凌的類型以言語欺凌(86.3%)最多,其次為肢體欺凌(70.8%)、關係欺凌(67%)、網路欺凌(18%)及性別欺凌(13.6%)等。

至於被欺凌的原因,調查顯示,以個性因素佔最高比率(59%),其次是身材外貌(49.5%)、衛生習慣問題(27%)。另外還有被人緣好的人討厭因此被欺凌、表達不同意見被欺凌等。

台灣國際兒少人權促進會家長顧問張安慈表示,從調查結果可得知,受訪者親身經歷被欺凌的比率是13%,比預期中稍低。值得留意的是,被欺凌後不少人因此產生憂鬱退縮、害怕交友,或是更為奮發向上等兩極化反應,另外還有部分青少年被欺凌後會拒絕上學、出現自傷行為、經常做惡夢,甚至是在被欺負前,就先下手為強。

張安慈指出,從被欺凌的原因來看,顯示青少年在社交能力、個人的自我形象、價值感等品格教育,仍可持續加強。當看到或聽到被欺凌事件,高達7成青少年會假裝沒看到、聽聽就好或不知道怎麼辦,也突顯防欺凌的教育仍有待持續努力。

臨床心理師洪瑞端建議,當孩子被欺凌時,家長可以先不帶批評地聆聽,避免責怪孩子或是找對方算帳,先關切孩子身心狀況,給予安全感和情感支持。接著再與學校老師聯繫,討論幫助孩子遠離欺凌的辦法,家長也可以培養孩子的正義感,避免孩子成為欺凌兒童或是冷眼的旁觀者。

對於被欺凌者,洪瑞端也提供幾個回應的建議,遇到被嘲笑或欺負時,可以溫和但堅定地拒絕對方,例如「我不喜歡這樣,請你停止」,另外就是要盡量避免落單。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