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齡24周山西「手掌嬰兒」出生時僅790克終於治癒出院

2018-03-06 13:33

山西省兒童醫院新生兒重症病房內,醫護人員輪流抱起即將出院的小濤。(網圖)
山西省兒童醫院新生兒重症病房內,醫護人員輪流抱起即將出院的小濤。(網圖)

剛出生時僅有790克,比成人的手掌略大,被稱為「手掌嬰兒」的小濤(化名)終於要出院了。現在他已經長到了46厘米,各項生命體征都已恢復正常。小濤是截至目前山西省成功救治胎齡最小的嬰兒。

按照預產期,小濤本應在2018年2月23日出生,但在2017年11月8號,因媽媽出現先兆流產引發宮縮,提前100多天降臨。回想起那天的情況,小濤的嫲嫲張香香仍心有餘悸,「孩子生出來只有一點點小,渾身發紫,剛出來就被抱去搶救,而且當時孩子媽媽情況也很差,被送到別的醫院搶救,我們一家人都哭得不行。」

小濤出生後10分鐘便被送去搶救。接診醫生張勇回憶,孩子當時伴有抽搐症狀,還有嘔吐、腹脹,不能自主呼吸。醫學界將胎齡小於37周、體重小於2.5千克的新生兒定義為早產兒,其中小於28周出生的是極早早產兒。

  「這些早產兒不僅是大家看到的個頭小,主要是他的一些臟器發育不完善,各方面都很脆弱,比如血管細得像頭髮絲一樣,皮膚用膠布一粘可能就破了,而且很容易被感染。」該院新生兒重症醫學科主任冀湧說明,對於這名胎齡最小的嬰兒,醫護團隊也給予了特殊的關照,「專門有個小黑板來記錄他的情況,因為這個孩子的治療和護理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挑戰。」

治療期間,小濤又經歷了兩次感染,但都挺了過來。為了給兩母子治療,家中欠了20多萬元的外債。小濤嫲嫲張香香從來不吃醫院食堂的飯,「太貴了,一份八九塊錢,我平常就買個掛面,白水煮一煮,放點鹽,孩子媽媽的話就再加四分之一的西紅柿和幾片生菜。」

幸運的是,小濤在重症病房經過醫護人員118天的治療後,生命體征趨於平穩,各項器官發育良好,體重增長至3.3千克,達到正常新生兒的身體指標。

小濤在重症病房經過醫護人員118天的治療後,生命體征趨於平穩,各項器官發育良好,體重增長至3.3千克。   (網圖)
小濤在重症病房經過醫護人員118天的治療後,生命體征趨於平穩,各項器官發育良好,體重增長至3.3千克。 (網圖)

目前,小濤已經達到正常新生兒的身體指標,並將於可以出院。 (網圖)
目前,小濤已經達到正常新生兒的身體指標,並將於可以出院。 (網圖)
山西省兒童醫院新生兒重症醫學科主任冀湧正在照顧出生僅10天的小濤。(網圖)
山西省兒童醫院新生兒重症醫學科主任冀湧正在照顧出生僅10天的小濤。(網圖)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