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篩查先導計畫推行逾一年,衛生署今日公布第三段計畫,本月二十七日起一九五二至一九五五年出生的人士均可參與。計劃首年共約四萬人參加,當中約四千人需要切除瘜肉,其中二百九十一個個案診斷為大腸癌,約六成為早期個案。署方指參與人數較預期理想,平均輪候時間僅需三星期,較預期目標快逾六成半,冀未來多作基層宣傳鼓勵市民參加。
大腸癌是香港常見癌症之首,二零一六年約有二千一百人因大腸癌死亡,佔總癌症死亡人數百分之十四點七,即約每七人死亡患者便有一個患上大腸癌,僅次大腸癌成為第二最常見致命癌症。
大腸癌篩查先導計畫於上年九月二十八日展開,首兩階段共資助一九四六年至一九五五年出生,及沒有大腸癌徵狀的香港市民,由基層醫療醫生進行大便免疫化學測試,若呈陽性再由大腸鏡醫生作大腸鏡檢查,並於檢查中切除瘜肉。
截止九月二十七日,共約四萬人參加計畫,其中約五千三百人在大便免疫化學測試呈陽性,佔約一成四,當中約四千五百人完成大腸癌篩查,共二百九十一個個案診斷為大腸癌,首階段五十五宗個案中,約六成為早期個案。
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監測及流行病學處主任程卓端指,發現大腸癌的數字高出預期,坦言「有少少意外」,認為與首階段參與人士年紀大有關,其中一九四六年出生的人士佔一成二。她又指,首年參與人數佔目標人數一成,已達亞太區普遍參加率目標,舉例澳洲推行篩查計畫逾十年,參與人數約三成,認為香港首年有一成參與率已不錯。
衛生防護中心今日公布第三階段計畫,在本月二十七日起,一九五二至一九五五年出生的人士均可參與計畫,人口三十八萬人。程指現時參與醫生共六百多位,遠超預計數目一半,因此有信心現有人手可應付未來需求。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