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屈家嶺遺址兩年前起進行第4次考古發掘工作,近日公佈發掘出大量銅含量高達94%以上的銅礦石及距今已有5000多年歷史的疑似陶窯群遺跡,大大提升了考古界對屈家嶺遺址地位及長江中游史前文明的認識。
屈家嶺遺址此前已進行過3次考古發掘,而考古人員在2015年5月起,進行第4次發掘。是次一共發掘出260多處遺跡,包括墓葬、房址、灰坑、灰溝、陶窯群及大量紅燒土遺跡等,而出土的完整及已修復器物達700多件,主要是石器及陶器。
是次發掘的重大發現是疑似陶窯群遺跡,遺跡位於緩坡地帶的中上端,外觀呈「8」字形,選位及結構利於生火及排煙,專家推測為室外生活用灶。此類陶窯遺跡群在江漢平原史前遺址中鮮有發現,距今已有5000多年歷史。
另外,是次亦發掘出大量銅礦石,檢測顯示其銅含量高達94%以上。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郭偉民等專家認為,屈家嶺曾出土中國最早的黑陶,而此次發掘出銅礦石及疑似陶窯群,顯示屈家嶺曾發生一次產業革命,促進中國古代文明的出現。
此外,考古人員亦發掘出一批漩渦紋彩陶紡輪,其中一類被認為是後世太極陰陽魚圖的原型,專家表示可能與中國太極起源有一定關係。
屈家嶺遺址在上世紀50年代被發現,是長江流域第一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命名地,總面積達2.84平方公里。主體遺址距今約有4500-5300年歷史,遺址在2005年入選國家文物局首批100處大遺址保護項目。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