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諾獎」三科學家 各得奬金780萬

2017-09-09 22:42

有「中國版諾貝爾獎」之稱的中國「未來科學大獎」第二屆評選結果在北京揭曉。清華大學教授、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中國科技大學教授、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北京大學教授許晨陽,分別獲得「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各將獲頒獎金100萬美元(約780萬港元)。 從每項獎金金額100萬美元來看,這是目前中國金額最高的科學獎項,高於官方國家最高科技獎的500萬元人民幣。去年創建的未來科學大獎,是內地首個由科學家、企業家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一年一屆,重點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獎金由企業家分攤捐贈。 在記者會上,該獎項的科學委員會輪值主席王曉東說,從今年3月以來,3大獎項共收到800多份提名推薦,評審委員會經過「馬拉松式評審」,最終選出本屆獲獎者。頒獎儀式將在明年初舉行,3位獲獎者今天沒有出席記者會。 評審委員會宣讀獲獎理由稱:50歲的施一公是因「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體這一關鍵復合物的結構,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層面機理的重大貢獻」;47歲的潘建偉是因「在量子光學技術方面的創造性貢獻,使基於量子密鑰分發的安全通信成為現實可能」;36歲的許晨陽是因「在雙有理代數幾何學上作出的極其深刻的貢獻」。 「(獲獎是)天上掉了這麼大的餡餅。」施一公與記者會上的監督委員會進行現場連綫時說。他還特別談及,能取得一些科研成就是「擁有一個既努力又聰明還勤於創新的團隊」。 潘建偉表示,這個獎項是對中國所有從事量子光學和量子信息科學領域科技工作者的肯定,「激勵着我們繼續沿著這個方向去做事」。許晨陽透露,有意拿出部分獎金,激勵更多年輕科技工作者攀登科學事業高峰。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