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年高潮期,一年佣金有成200多萬元,現在剩番一、兩成」,做股票經紀廿幾年的趙先生不禁慨歎地說︰「呢行真係好暗淡」!今年以來,港股連升7個月,創10年最長升市,但證券行一些老牌經紀卻未能從中受惠,還不時傳出有經紀要「揸的士」幫補家計。本報專訪多位資深的證券經紀,發現時代變遷為行業帶來的衝擊勢不可當,要留低,便不能默守成規。
趙先生93年入行,他未願透露全名,但直言「股票經紀已是『夕陽行業』,以前手上有幾百個客,現在只剩下大約100個,活躍的只有十零廿個」。他認為,行業衰落,尤其與取消最低經紀佣金有關。以往,經紀佣金最低為0.25%,但自2003年4月起,政府取消證券經紀最低佣金制,觸發證券行減價戰,佣金減至以「滴」(即0.01%)計,近年甚至有「一世免佣」的做法,業界的怨聲再次擴大。
*撤最低佣金觸發減價*
時富證券聯席董事鄧建初回想當年廢除最低佣金時,認為自己看錯了,他說︰「起初,我不覺得會影響很大,覺得自己有實力。後來有行家開始減佣,甚至親戚亦打來講價。」
以前,股票經紀除了為人落盤,還要做股票交收。證券商協會副主席蔡思聰憶述,「70年代,一張張股票都是現貨實物,登記、轉名都用人手抄寫,個客住元朗,經紀便要從中環跑入元朗交收。」。隨著87年股災發生,政府於93年引入中央結算系統,股票交收電子化,透過系統落盤也更快更安全,蔡思聰指,依賴人手操作的經紀服務逐漸失去重要性。
趙先生現時的客人介乎30歲至60歲不等,但明顯有老化跡象,「我們愈來愈老,客人也一樣,投資會變得保守,甚至改變投資興趣。後生那一代,已習慣自己在網上落盤,佣金又較平。」
沒有佣金收入,很多經紀認為「做客不如自己炒」,但趙先生坦言,「好難炒」。另一位不願透露全名的徐先生,72年入行,當時還未夠20歲,他形容現時的股市,『好唔正氣』,「以前炒業績期,計派息,睇市盈率,升幅有數可計,很正常,但現時財技五花八門,唔係個個經紀敢炒,睇唔通個市,散戶絕大部分都輸錢。」
趙先生更說,部分有家室的經紀,惟有兼職「揸的士」,幫補家計。鄧建初質疑,「的士可享有起表價作為最低服務費,為何保險經紀不能維持最低佣金?」
*科技變遷 經紀要轉型*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麥萃才說︰「以往牽涉人手的操作已改為電腦化,交易成本大降,加上經紀牌費與的士牌費的相差很大,不能相提並論。」他續指,行業不應為保護依賴傳統操作的經紀而要求最低佣金。
蔡思聰也認同,行業正面對很多轉型問題,「銀行不應參與證券,外國的銀行不可做證券買賣,因是不同體制。
2000年實施強積金,催化經紀行不再聘請經紀為員工,以減低成本,再加上中資券商加入爭生意,還有科技進步,投資者知識水平提高,有些比經紀更熟行情。」因此,近年很多經紀兼做資產管理,他認為是出路之一。
2011年開始擔任投資經理的鄧建初認同,從業員要與時並進,才有出路。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