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香港新一代不愛打工? 年輕人不肯捱的經濟邏輯 李聲揚:社會已變 只能接受
2024-12-21 06:00
完稿時人在日本,和居於東京的香港人朋友晚飯。侍應雖講日文,但全是外勞。席間談起:有沒有發現,現在的年輕人,不會做飲食業?甚至是,根本年輕人不愛打工?
筆者不會作太多價值批判,反正只是個人選擇。但首先「年輕人不愛打工,特別是飲食業」,是否讀者心中都大致同意的現象?如果是的話,可以繼續看下去。如果你認為不是的話,那就沒有甚麼好討論的。可能是閣下活在不同時空,也可能是筆者有問題。
人性都是好逸惡勞
重覆一次,筆者不打算作道德批判。「年輕人不愛打工」這句說話,其實是甚麼意思?就只是一個客觀現象。有些人很易就會拉到去「年輕人不肯捱」,「年輕人怕辛苦」等等。可是,筆者撫心自問,自己也肯定不想捱!筆者也很怕辛苦!人性一般都是好逸惡勞,不是嗎?
但為甚麼以前的人「肯捱」?其實很簡單:「窮呀」。但年輕人就有錢嗎?不是說新一代都累積不到財富嗎?這就看你如何定義「有錢」。
別的地方,仍會看到年輕人做服務業。香港呢?就少很多了,就算有,都可能是新香港人,或者外勞。為何如此?皆因社會文化有點不同。例如日本後生仔,離鄉別井來到大城市,就是不成功變成仁,無論如何都找點工作撐下去。總不成「捲」回老家等父母養,父母也未必有錢。
但香港不一樣,皆因上一代(請自行對號入座)累積了大量財富,而且文化已經不同。以前子女游手好閒在家,定必被父母斥責,也被朋友恥笑。但現在的父母,就不太敢如此斥責子女啦。多數香港年輕人,都不是啃老。但百物騰貴,在家和父母同住,不用交租,三餐也由父母負責,就省下不少金錢。當然並非每個父母都很和善,在家白吃白住,總要看父母面色——但上班也一樣呀。
不一定打傳統工作
另一方面,的確新一代比較多其他方法找到收入,不一定傳統的上班工作。近年股市和虛擬貨幣表現不錯,不少年輕人賺了點錢。當然,投資市場有升有跌,「全職投資」長遠未必可行,否則哪有人上班?但同樣地,科技先進,也造就了不少非傳統工作。正面一點的,年輕人可以接freelance,可以送外賣;沒那麼正派的,可以網上賣相賣片,甚至做出租男友女友,也是服務業。
而在網上做KOL,固然是一將功成萬骨枯,搵到大錢的只是極少數人,但要一個月有一萬幾千收入,倒不是難於登天。這些收入,固然不太穩定,也未必比得上全職——但勝在自己享。一個月搵到一萬幾千,然後不用交租,三餐有父母搞掂,不用給家用——年輕人甚至有閒錢去旅行,也不必靠父母給零用,未嘗不是一種新方式。
有讀者可能心想,這類生活方式,可能可以頂三五七年,自給自足(在父母隱性津貼住屋和三餐開支後),但還是累積不到金錢,長遠又如何?這就涉及更黑暗的想法,但大家不能迴避:遺產。
遺產早晚歸於子女
肯定不是每個人都是富家子,但上一代累積不少財富,也是事實。父母不說破,年輕人也不說破,但事實上等到兩老一死,遺產自然就歸子女。何況社會少子化,獨生子女比以前多,較少出現幾兄弟爭產的情況。再極端的情況下,不用等父母過世,年輕人都可能要求「提早」分點遺產。正面一點的想法,不少較富裕的年輕人置業,都是由父母出首期,這也是一種「提前分配」。
重要的事說幾次:本文並不特意批評年輕人。也再說一次:社會已經不同了,年輕人最憎就是聽到「舊時」。不錯,舊時筆者肯捱,筆者的父母也肯捱,筆者的祖父母都肯捱。但現在為何要捱呢?
向上流動空間收窄
除了上述提到的因素外,也要留意:社會向上流動空間已經收窄很多。背後原因有機會再講,但這應是客觀事實。筆者一代,普遍收入都較父母為高,此乃「上流」。而筆者父母一代,收入亦較筆者祖父母一代為高。但撫心自問,若閣下有小朋友,不妨猜想,他們的收入,會較閣下為高嗎?恐怕多數不會(至少筆者的朋友子女就不會)。
所謂的「年輕人看不到希望」,大約就是這麼回事。當年父母肯捱,皆因有數計,升職加薪比較可預見。但現在科技取替不少中層職位,年輕人看到師兄師姐捱多年,都是原地踏步,自然不願再捱。
都是一句,社會已變,只能接受。
Patreon作者 李聲揚
相關文章
基建債遇上千億財赤 認購不足是市民「不識貨」? 李聲揚:難保機構投資者心態轉變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