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臟癌年輕化倍增 糖尿及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者風險高
2024-11-29 09:15
本地胰臟癌的整體新症數目,在10年間已增加了七成,致命率排名更已躍升到第四位,而且在主要致命癌症之中死亡人數增幅最大,因此絕不能輕視。適逢今個月是胰臟癌關注月,也談談大眾對胰臟癌的常見疑問。
胰臟癌有沒有分類?病灶位置會影響確診和期數嗎?
胰臟癌可分為腺體胰臟癌(adenocarcinoma)及荷爾蒙分泌胰臟癌兩大類,前者佔九成,後者佔不足一成。腺體胰臟癌屬外分泌瘤,是胰臟內分泌胰汁的腺體細胞異常增生以致,通常始發於胰管內壁。荷爾蒙分泌胰臟癌屬內分泌瘤,是胰臟內分泌胰島素的腺體細胞失控增生而致。
臨床上,早期的胰臟癌,病灶較多在位於身體右邊的胰頭。由於胰頭有胰腺管連接膽管再通往十二指腸,當胰頭有腫瘤就會變大並「壓著」膽管,導致黃疸素高,造成面黃,眼白發黃的明顯症狀,於是患者及其家人能及早察覺而求醫確診。
然而,當腫瘤在身體左邊的胰尾,則未必有明顯表徵,但可能會腹痛、靜脈曲張、食慾下降、噁心及嘔吐、體重下降。由於這些症狀並非胰臟癌獨有,患者往往不為意,甚至只買成藥來紓緩症狀而不去求醫,以致最終確診胰臟癌時已屬較後期甚至晚期。
胰臟癌受遺傳因素的影響有多大?
臨床上有胰臟癌家族病史的胰臟癌患者只有約3%至10%。不過,如果直係親屬(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曾患胰臟癌,建議可考慮做基因測試,檢測是否帶有某些遺傳基因突變,例如是BRCA1或BRCA2的基因突變。
BRCA1或BRCA2的遺傳基因原本可保護我們免受某些癌症侵襲,但當兩者出現基因缺陷,即基因突變,就會令人增加患上某些癌症的風險,當中除了廣為人知的乳癌、卵巢癌、前列腺癌之外,其實亦包括胰臟癌。
帶有BRCA1基因突變人士的胰臟癌終生風險會比一般人高2至4倍,而帶有BRCA2基因突變者的胰臟癌終生風險也有5%至10%。雖然帶有這些基因突變未必一定有胰臟癌,但了解自己的風險可幫助提高警覺性,萬一身體出現異樣也可及早發現。
胰臟癌有沒有年輕化趨勢?
過往胰臟癌和其他主要癌症一樣,高危年齡群多是在65歲及以上。惟近年已有明顯的年輕化趨勢。根據香港癌症2011年和2020年的統計數據,65歲以下人士之中,45歲至49歲年齡組別的胰臟癌發病率在10年間升幅最高,達到1倍,其新症數目亦增加了87%。
患胰臟癌源於不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
胰臟癌確切成因未明,不過胰臟癌的高危因素,除了遺傳問題,還包括:吸煙、飲酒、超重、糖尿病、感染幽門螺旋桿菌、遺傳性胰臟炎及慢性胰臟炎,以及長期接觸大量的殺蟲劑、石油或染料,當中有不少都是跟日常飲食及生活習慣有關。
值得留意的是,如日常經常進食大量高糖食物,或糖尿病控制欠佳,有可能會誘發頻繁的餐後高血糖,以及增加胰島素需求、降低胰島素敏感度,從而增加胰臟癌的風險。此外,長期持續高血糖也會影響細胞新陳代謝,增加癌前基因突變的機率。
另外,56至75歲的人士,以及初確診糖尿病或慢性胰臟炎的人士,若不時出現無原因的急性胰臟炎,就值得懷疑有可能是胰臟癌的先兆,需要諮詢醫生,確認是否要作進一步的檢測。
至於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人士,患上胰臟癌的風險比沒有感染者更可高出2倍,推斷可能是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會加劇胃酸,並因此而刺激到胰臟去中和酸度,於是隨日子會增加胰臟出現惡性腫瘤的風險。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