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迅速擴展流動率高 轉讓平台逾175個放盤 健身市場轉型精品化 業界籲頂手勿輕率

2024-09-18 08:30

連鎖健身中心「舒適堡」全線結業,改由24小時健身室及精品健身品牌主導市場。
連鎖健身中心「舒適堡」全線結業,改由24小時健身室及精品健身品牌主導市場。

連鎖健身中心「舒適堡」全線結業,改由24小時營業的自助健身室及精品健身品牌主導市場,時代更替。有業內人士指,健身業在疫後猶如雨後春筍,各類健身室極速擴展,認為本地市場仍有大量發展空間。惟實際上,市場一直汰弱留強、流動率高,近半年亦見網上平台上,有越來越多健身中心放盤,有平台更有逾175個健身室及瑜伽中心,正尋求有心人「頂手」。有組織提醒,準買家要充分了解健身室轉讓的原因,量力而為,亦盼望業界百花齊放之餘,能夠共同杜絕「硬銷」的歪風,健康發展。 

新投資者以「Healthy」為名重啟「舒適堡」灣仔分店。
新投資者以「Healthy」為名重啟「舒適堡」灣仔分店。

1986年開業的老牌連鎖健身中心品牌「舒適堡」,本月初宣布暫時全線結業,眾多苦主向消費者委員會及海關求助,消委會截至昨日下午4時已接獲逾4400宗投訴,投訴宗數僅次於2008年雷曼兄弟事件,涉款逾1.46億港元。

業界料24hr健身室今年底升至250間

有業界人士分析,「舒適堡」退場後,傳統大型健身中心所餘無幾,市場將由24小時自助健身室及精品健身品牌主導。香港健身Guide主席邱益忠指,本地運動及健身場地的數目,由2010年至2016年期間約600多間,增至去年10月的1355間;24小時營業的自助健身中心,更由2018年的9間,急增至2023年10月的214間,「這是『大爆發』,預計今年底會再升至250間。」他指,以往的教練普遍有8至10年經驗才會自立門戶,但現今年輕一輩不喜歡打工,故部分教練只有不足2年經驗,都會嘗試創業,再加上不少退役運動員投身健身業界,令教練人數更多。他指,上述人士開辦健身室,或會租用500至2000平方呎的地方小試牛刀,月租由1萬多元至5萬元不等,故現時「精品健身中心」成行成市。

疫後市民更着重健康,令部分24小時健身中心得以擴充。
疫後市民更着重健康,令部分24小時健身中心得以擴充。
24小時營業的自助健身中心,由2018年的9間,急增至2023年10月的214間。
24小時營業的自助健身中心,由2018年的9間,急增至2023年10月的214間。

資深健身教練Summer同樣留意到相關趨勢,她分享,10年前市面被大型連鎖式健身中心壟斷,至近7至8年,開始有小型健身室加入市場,「該些場地的器械數量較少,只有啞鈴、槓鈴等不會太佔用地方的器材,維修費也相對便宜。」她指,不同規模的健身室都在疫後現結業潮,但疫後市民更着重健康,加上早前奧運熱,令部分24小時健身中心得以擴張,「港人工時長,何時健身都可以到24小時健身室,不如舊日有局限性。」她認為,健身室成行成市,某程度上代表客人流動性高,「競爭大未必是壞事,等同到處都有便利店,周圍都有健身室或對市民有鼓勵作用,加強做運動的風氣。」

連同設備社媒帳號出售

邱益忠補充,現時約6%港人有健身室會籍,即約40多萬人,對比同樣為一線城市的紐約,相關比例約為20%,即本地市場仍有14%的空間可以急起直追,「現時全港約有1400間健身中心,有機會2至3年內升至2000間,甚至2500間也不出奇。」

健身界在疫後猶如雨後春筍,然而,業界迅速擴展背後,流動率同樣高企,一邊有新健身室開業,另一邊就有健身中心結業清盤。本報記者翻查多個業務轉讓網上平台,最多有逾175個健身室及瑜伽中心「放盤」,其中以觀塘、油尖旺及銅鑼灣最多。細看之下,各種規模的健身中心應有盡有,大多連同設備轉讓,不設「回本期」;部分健身中心列明是「移民放盤」,有些甚至連同品牌轉讓,更聲稱會把用作宣傳的社交平台帳號一同出售。

 網上有逾175間健身室或瑜伽中心「放盤」。
網上有逾175間健身室或瑜伽中心「放盤」。

有健身室負責人分享,近2年陸續有小型健身室結業,通常都是2至3名健身教練合夥做生意。她估計,部分合夥人意見不合而分道揚鑣,「現時市道不太理想,當1人想擴張業務,另1人想守業時,意見有分歧就會拆夥。」她直言,曾接獲相關中介人員致電,問其公司有沒有興趣「頂手」另一品牌的健身室。

香港健體專業人員總會會長王曉山亦指,當教練未有充足的客人基礎,或未能達至收支平衡,便會想回復自由身,租場教班。他指,健身教練要透過經營社交平台作品牌管理,恆常上載健身影片和飲食習慣等不同資訊,吸引新客源。他估計,部分中型健身中心每月花近10萬元作推廣,但小型健身室未必有多餘資金作宣傳,又面對客人流失便無以為繼。

教練籲市民勿貪優惠購會籍

邱益忠提醒,做老闆跟做教練完全不同,各準買家要留意自己是否全面的健身教練及管理者,而「頂手」前也要了解東主為何放盤。他舉例,有些健身教練移民,卻不想客人沒有地方健身,故希望有人頂手,但有些確是因為租金昂貴而入不敷支,「即使僅付低價轉手費,自己是否有能力經營?原本的舊客會否留下來?」王曉山同意指,潛在買家要有一定基礎,例如是本身在各區有2至4間健身中心品牌,擴充再租場予健身教練教班。

各業界人士皆希望,健身業能夠杜絕「硬銷」的歪風,繼續向好,同時提醒客人選擇並購買健身服務前,要多作考慮。邱益忠指,隨着「舒適堡」和「加州健身」等品牌退場,傳統的大型健身中心買少見少,盼能藉此淘汰部分「跑數教練」。Summer亦言,市民到健身室健身或選擇教練前,應先了解自己有何目標,例如想減肥修身,抑或因為膽固醇超標,需要針對性訓練,對症下藥,比起貪圖一時的優惠而購買健身室會籍,更加重要。

Wow Fitness在2017年開辦女士專屬健身室。
Wow Fitness在2017年開辦女士專屬健身室。

「女子專屬」大勢 品牌入市分一杯羹

除24小時自助健身室及精品健身品牌以外,「女士健身」和「長者健身」亦是大勢所趨,越來越多品牌加入市場,希望分一杯羹。

現時全港約有10個健身品牌主打「女子專屬」,Wow Fitness創辦人Avis指,其品牌早在2017年開辦旗下首間女士專屬健身室,至現時8間門市當中,有一半都是女士專屬,也有提供銀齡健身課程;客人年齡層則小至15至17歲,大至70歲。他分享,有些長者要由外傭攙扶到場健身,「訓練的次數和重量都要細心評估。」

部分女性健身室更在疫情期間成立。現時擁有3間分店的Halu Fitness,其創辦人Yvonne Fan指,近年香港掀起健身風潮,女性慢慢打破對健身的固有印象,開始接觸健身,「以往或會覺得健身會令人變得健碩,甚至認為健身是男士專屬。」但她留意到,很多女生初入健身室都會害羞,害怕男士的目光,甚至為了避免肢體碰撞產生誤會,而傾向選擇女教練,便萌生為女性提供專屬健身空間的念頭。

Sanity Fitness盼為女士提供舒適的健身環境。
Sanity Fitness盼為女士提供舒適的健身環境。

劈價拓客源

女士專屬健身室Sanity Fitness創辦人蔡千月亦指,希望為女士提供舒適的健身環境。她分享,自己曾經是大型健身中心會員,留意到大部分女士用跑步機、單車機等器械為主,甚少到重量訓練的區域,希望女性能了解負重訓練對減肥修身的幫助。她補充,其健身室客戶的年齡層約由20至60歲不等,其中會安排資深教練專門負責教授相對年長的學員,例如長期病患甚或剛完成椎間盤突出手術的學員等。

但有不願具名的教練亦言,女士健身業同樣開始汰弱留強。據他留意,有些女士專屬健身室在開業時聲名大噪,近月已開始出租場地予其他「自由身」的教練,甚至「劈價」吸引新手學員試堂,開拓客源。Yvonne表示,即使市場競爭漸大,不同品牌各有市場定位,如有些主打小組課程、有些主打環境等,只要凸顯出與其他品牌的差異,相信仍能找到生存空間。

記者:仇凱瑭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