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問卷調查│墮「高回報」網上投資騙案再向家人借錢 騙徒先派甜頭再割「肥羊」

2024-09-16 07:00

騙徒利用高回報率作甜頭,再佈以假象,誘使事主多次入帳。
騙徒利用高回報率作甜頭,再佈以假象,誘使事主多次入帳。

貪字得個貧!網上投資騙案受害人阿強(化名) ,去年底點擊網上一個投資廣告,騙徒利用高回報率作招徠,再透過群組成員分享營造「有錢賺」假像,誘使他先後多次入帳到指定戶口,之後再訛稱他成功抽中內地新股,但需投資80萬元,結果阿強向家人借錢,到銀行準備過數時,幸獲職員提醒,指該戶口有可疑,阿強方知受騙,報警求助,但他之前存給騙徒的20萬元,已經化為烏有。

阿強事後得知,警方有「防騙視伏APP」,可協助市民辨識詐騙來電和網站,「如果自己一早下載相關程式,或可避過這個投資騙局;因此,我已推薦給親戚朋友,以減低大家中招的機會。」

相關閱讀:9成受訪市民曾遇騙十面埋伏 騙徒掌握心理高學歷亦受騙

網上投資騙案受害人阿強(化名)憶述被騙經過。
網上投資騙案受害人阿強(化名)憶述被騙經過。

近半受訪者有裝「防騙視伏APP」 當中近9成人認為可助防騙

在今次防騙意識問卷調查中,有46%受訪市民表示有下載「防騙視伏APP」,當中近9成人認為可幫助他們預防騙案,而「可疑來電警示」及「詐騙及網絡安全進行風險評估」的功能,被認為最有效防止騙案。

警方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總督察梁以德提醒市民,要養成「事實查證」習慣,在提供個人資料或匯款時,應保持謹慎,更要從多方查證,警方「防騙視伏APP」正是強大且可靠的事實查證工具。

他指出,「防騙視伏APP」能夠分辨可疑來電及網址,當市民收到可疑電話或進入釣魚連結時,程序會自動彈出警示。另外,警方會按報案資訊每日更新騙徒資料,程式亦設有平台供市民舉報騙案,系統會進行分析,如核實後將納入程式資料庫。截至今年9月初,「防騙視伏APP」已錄得57萬次下載及480萬次搜尋、超過17萬個可疑來電及1.5萬個可疑網站舉報,成效顯著。

梁以德提醒市民,要養成「事實查證」的習慣,並下載警方的「防騙視伏APP」。
梁以德提醒市民,要養成「事實查證」的習慣,並下載警方的「防騙視伏APP」。

騙徒行騙心理方程式 針對不同受害人

騙徒有一套行騙心理方程式,警察臨床心理學家馮浩堅剖析不同騙案的受害人心理,以購物騙案為例,「當我們想買東西,都會有興奮或期待感覺,正是這些感覺,會令我們容易失去理智,想盡快得到,說物品好罕有、限時優惠等,令受害人認為如不把握今次機會,將來就不能擁有,越罕有,佔有慾越大,結果容易墮進詐騙陷阱。」

至於投資騙案,馮浩堅表示,大眾市民相信權威,騙徒會假扮成投資達人及開一些群組,營造很容易賺錢氣氛,群組成員會眩耀因獲利所購買的奢侈品,令原本心大心細的受害人更容易從眾,而通常這些投資達人不會一下子叫受害人投資大量金錢,而是要求逐少逐少投資,並會給予回報。

當受害人賺到錢,投資額就會越來越大,騙徒此時就會「收割」。當受害人要取回之前賺取金錢,騙徒就表示要收取手續費,受害人感到已投放了這麼多金錢,如不繼續的話,就連之前的錢都拿不回,結果繼續給錢越踩越深。

警察臨床心理學家馮浩堅剖析不同騙案的受害人心理。
警察臨床心理學家馮浩堅剖析不同騙案的受害人心理。

客戶服務騙案則是掌握受害人恐懼心理,騙徒告訴你如要取消服務,就要付出大量金錢,受害人聽到很害怕,騙徒此時會表現到很想幫助,令受害人產生一種信任,「只要你再給我一次錢,就能解決這個問題」,至此,受害人心態就像賭博,然後一次又一次受到騙徒控制。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