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人物誌|拓多元「空中學堂」 照顧不同光譜市民 張璧賢藉聲音撫慰人心
2024-07-08 08:00
從大學時代偶然參與DJ培訓班,到如今成為香港電台中文台台長,張璧賢的野心看似遠大,但她的目標非凸顯個人,而是集結志同道合的夥伴,為素昧平生的聽眾提供資訊,用溫暖的聲音撫慰人心、陪伴人生。在瞬息萬變的時代,她深知必須與時俱進,期望開發多元化的節目、拓展播放平台,將港台打造成「內容供應者」,讓優質節目觸及更廣泛的聽眾群。在她的眼中,港台不僅是傳播資訊的管道,更是無數夢想的寄託,創造開拓想像力的無限可能。
唱片櫃、桌子、錄音設備和幾張椅子,點綴着這個陽光照不進來的隔音空間。「許多事情非刻意計劃,但彷彿是天意的安排。」張璧賢回憶說,當年其母喜歡收聽香港電台,偶然得知港台將在暑假舉辦DJ(唱片騎師)訓練班,仍是大學生的她「膽粗粗」遞交了自我介紹錄音帶和照片,不料還真入選了,「接受了很有系統的培訓,當時導師是李志剛、車淑梅等。」
雖然她最終未被挑選為正式DJ,卻意外獲邀留在港台兼職,逐步涉足各種輔助性工作,如接聽聽眾來電、播放預製節目等,甚至在頒獎禮擔任禮儀小姐。畢業後,她應時任港台文教組主管鄭啟明邀請,協助策劃舉辦青年文學創作營,當年的演講嘉賓包括後來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及知名作家張大春等。談及這段經歷,她有些懷念,「在那裏,一群年輕人醉心創作,最後還出版書籍,讓我體會到原來電台不只有『開咪』。」
後來她有了自己的節目,從《大學站》、《齊學日語GAN BA DE》等到參與廣播劇,近年成為《國安法事件簿》和《與CEO對話》等節目的監製,乃至去年10月晉升港台中文台台長,一路上過得精采。
「電台魅力正在於『陪伴』」
主持20多年,她以各種形式參與聽眾的人生。她憶述,去年遇到一位《一分鐘閱讀》的忠實聽眾,「他表示聽到我在特定集數談及人生抉擇,從而立志成為教師,希望以生命影響生命。」還有在囚人士成為她的筆友,每逢佳節均會手繪賀卡給她,分享在獄中努力學習的決心。她細細品味一封封來信,將之收進心底。
「電台的魅力正在於『陪伴』。」張璧賢認為,當忙於其他事情時,電台依然可以成為提供資訊、陪伴聽眾,並協助解決難題的平台,「我認為港台是一個『空中學堂』,海納百川,聽眾可以從中得到所需的資訊和養分。」她解釋指,港台雲集了律師、學者、作家、評論員、醫學界和商界等各界專業人士,向聽眾分享知識和感受,內容有質素也具教育意義。
「我始終相信內容為王(content is king),而港台的角色應轉型為『內容供應者(content provider)』。」她預告,港台將有更多節目視象化,並在多個串流平台上架,包括影音和podcast(播客)等,「越來越多平台可以『看見』我們的『電台節目』,不再局限於收音機。」此外,資訊「碎片化」成時代大勢,港台會就部分節目另行剪輯精華版本,以滿足不同聽眾的需求。
拓展更多平台 觸及海外華人
革新傳統,無關過去好壞,而是與時俱進。自媒體的入門門檻降低,人人皆可在網上發布內容,面對無數競爭對手,張璧賢從容以對,「我們本身已擁有優質的節目,上架至其他串流也不會影響既有聽眾群。」話雖如此,港台出品,製作水平自然比一般人專業,其多年來累積的口碑也不容忽視,她提到,老牌節目如《講東講西》在podcast上的播放次數驚人。
此外,拓展至更多平台,也有助觸及海外華人聽眾。她分享了昔日世界盃趣事,「兩地華人一邊欣賞當地直播畫面,一邊聆聽港台評述,並即時『來電參與(phone-in)』節目,表達對自己國家的支持。這正是香港國際化城市的特色,能夠串連各地華人。」
近日港台各頻道進行改版,定位更趨鮮明,方便聽眾選擇心儀節目。其中有長壽節目宣告終止,如《開心日報》在開播近22年後劃下句點,換來全新節目《是日快樂》,找來年輕知識分子擔任主持,期望吸引更多上班族青年聽眾。張璧賢承認,部分聽眾對改革持保留態度,但她堅定表示,「任何改變都會引起不同聲音,但我們必須有勇氣去嘗試。」
人多渴求認可、畏懼非議。不做不錯,然而在夜深人靜時,張璧賢總會自問,「若我們繼續『食老本』,安守舒適圈,或許可以很輕鬆,但永遠無法進步。」她認為,作為資源較充沛的機構,港台應在堅守核心價值的同時,開拓傳媒的新視野。
「堅持專業成聽眾生活夥伴」
與過去相比,聽眾的水準不斷提升,期望也相應提高。她說,必須比聽眾走得更快,製作更多元化的節目,舉例以長者為主要收聽群的第五台,除了戲曲類節目,是次改革後也會加入嶄新元素,如向長者介紹「乖孫」所聽的歌,並增加帶「老友記」去旅行的環節;普通話台3月起與印尼國家廣播電台合製節目,為在港印裔帶來兩地最新資訊,「希望照顧到不同光譜的市民。」
「我的初心沒有改變,希望堅持專業,成為聽眾生活上的夥伴。」當年對電台深深着迷的女孩,如今試着把電台能帶來的共鳴和感動,放諸於更多群體,不僅是聽眾,也包括那些心存夢想的人,「每個行業,乃至整個社會,都需要知識的傳承,期望通過各種招才計劃,找到香港電台的未來接班人。」
夢想再大,不變的仍是繼續創造一個個想像空間,那裏有快樂、有慰藉,還有長存在眾人心中的力量,孕育無限的可能性。走出錄音室,夕陽柔和灑落,恍如她靜謐的陪伴。張璧賢身上仍保有純粹的夢想,有自己的,有他人的,凝聚成堅韌的身影,連繫着她與聽眾,化作支撐前行的基石。
看好AI應用廣播業 難取替DJ作用
採訪當日,張璧賢剛在西班牙歸來不久。她分享在當地學習人工智能(AI)相關課程的所見所聞,得悉有人以AI創作劇本。她坦言,AI在廣播業的應用無可限量。
目前港台已有運用虛擬角色吸引年輕聽眾,她引述老闆所言,港台在AI應用處於嘗試階段,並透露上月新開播的節目《What's Up Bro》,亦採用AI生成節目主題曲。此外,港台位於觀塘的人工智能實驗室近日啟用,有望發掘更多以AI協助製作節目的可能性。
張璧賢相信,AI不會取代DJ,因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流,仍是電台不可或缺的元素。她指,適當利用AI或能優化節目流程,如在電視節目輔助製作字幕,或運用AI編排節目播放清單,乃至分析聽眾的數據,從而令團隊製作出更貼近觀眾、更個性化的節目等,「AI在概括歸納等方面確能幫上忙,當然我們仍需核實資料的準確性,但我們應以開放態度去認識和運用它。」
追聽廣播劇與港台結緣 進入幻想文學世界
張璧賢與港台緣份深厚,她對港台的認識,是從小聽收音機,一點一滴累積而來。
「家中長期開收音機。」張璧賢笑說,當年「追聽」港台廣播劇《悲歡離合》,在蔡雅各、曾月娥等聲音的引領下,進入幻想的文學世界。而她人生首度「訪問」也自港台開始,彼時她以聽眾身份致電參與電台環節,向節目嘉賓提問,「當時來賓是袁詠儀,我說很喜歡她的『率真』,主持人問為何非『率直』,我解釋了,或因我較『嘴招招』,最終獲得大獎。」
說着說着,她忽然想起初中參與港台的「太陽計劃」,「最開心莫過於在百萬大道和維園現場,親身聽歌手李克勤演唱《夏日之神話》,原來我與港台的緣份如此久遠!」
她首次為港台策劃和主持的節目名為《大學站》,剛自校園畢業的她,被指派構思一檔面向年輕人的節目,除了主持以外,節目構思、宣傳「一腳踢」。她邀大學同學一起設計海報,寄給各校的學生事務處和校園電台招募,找來大學生一起主持,「和我搭檔的是藝人王祖藍,當時他模仿鍾景輝已很厲害。」該節目深受學生歡迎,部分人其後也加入了電台工作。
記者:林家希
攝影:陳浩元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