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郭志堅|長短腳隨時引發關節炎

2024-06-05 07:00

長短腳或會引起膝關節退化和脊柱側彎。
長短腳或會引起膝關節退化和脊柱側彎。

近期很多港人外遊,日行千里萬步,行多了腰酸背痛又腳痛,便覺得自己有長短腳,自我加鞋墊,而市面鞋墊討論問題普及,亦令許多家長擔心家中小朋友的雙腳長度是否不等長?是否需要鞋墊矯正和積極治療?

正常人站立時,如果兩腿長度相同,骨盆自然是水平線上,脊椎從後面看是一條垂直線(不是從側面看),兩條線都不會前後左右上下偏向,行走時,下肢與軀幹能維持動態平衡,保持骨盆在水平線上,前後上下搖晃波動都是左右平均平衡和輕微,不會有偏側一方的姿態,身體可平順前進。若兩腿不等長時,行走時即會出現很明顯的骨盆偏側晃動,外觀上的不平衡會招來別人的注目,而身體自己也因左右肌肉用力的不平均,亦因運用許多代償肌肉而消耗更多能量來令自己行路平衡,通常比平常人更容易疲累,臨床上可以稱為「長短腳」,可分為「外觀上」的長短腳,即「功能性」長短腳,「結構上」的長短腳,治療方案各有不同,不是一樣的。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健康成人每日步數約在3,000至10,000步以上,每行一步,腳掌承受的重量是你身體重量的3至5倍,長短腳令身體側傾,自然令一邊承受更多的負重壓力,因此長短腳在不平均的負重之下,直接或間接對於人體造成影響。很多研究發現,長短腳令站姿平衡能力降低、髖關節的力量傳遞系統異常、負重運動如跑步更易產生傷害造成下腰疼痛、髖關節骨性關節炎、膝關節關節炎,甚至壓力性骨折,小童更受發育不良問題影響。

所以筆者建議不論大人小朋友,成長期的孩童不論有否痛楚,成年期的結構性或功能性長短腳亦可能伴隨疼痛,如果左右腳實際差異大於2公分以上,便考慮「長短腳」,「長短腿」若未適當診治,不止會造成外觀不平衡,可能會進而影響其他結構,使脊椎和下肢關節更早出現退化性關節炎變化,應審慎評估,不可輕視。郭志堅

-----

《星島申訴王》推出全新項目「區區有申訴」,並增設「我要讚佢」欄目,現誠邀市民投稿讚揚身邊好人好事,共建更有愛社區。立即「我要讚佢」︰https://bit.ly/3uJ3yyF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