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鮮愛好者注意|2種海鮮「永久污染物」PFAS含量最高 專家促訂安全標準
2024-04-17 18:00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研究發現,經常食用海鮮可能增加接觸「全氟/多氟烷基物質」(PFAS)的風險。此風險長期以來都被顯著低估,專家認為迫切需要修訂公共衛生標章,確立人們能夠安全食用的海鮮量。
相關新聞:
驚人報告:一些大品牌治療膠布含危險水平可致癌化學物質
日媒:美軍在橫田基地存有140萬升毒水 如洩漏將污染東京食水
3M涉排放PFAS污染水源 付806億與美國供水系統和解
加國卑詩消防員制服疑含致癌物 數年內逾40人死
相關研究發表在《暴露與健康》(Exposure and Health)期刊。PFAS是一種含氟表面活性劑,被廣泛運用在塑膠、不沾鍋等產品,由於極高耐用性而被形容為「堅不可摧」,甚至經常被稱為「永久化學物」,它會在土壤、水域、野生動物體內累積,甚至透過食物鏈進入人體。
事實上,PFAS經常與癌症、胎兒異常、高膽固醇、甲狀腺問題、肝臟及生殖障礙有關。研究更顯示,幾乎所有美國人血液中都有可測量的含量。
美國所有人血液幾可測出PFAS
研究團隊選擇新罕布什爾州作為研究地點,因為那裏具有工業歷史背景,卻是全美海鮮消費最高的地區之一。他們在沿海市場購入銷售量最高的26種海鮮,並且檢驗PFAS含量,包括鱈魚、黑線鱈、龍蝦、三文魚、扇貝、蝦和吞拿魚,結果發現蝦與龍蝦的PFAS平均濃度最高,每公克的肉可含1.74~3.30毫微克(nanograms,十億分之一克),其他魚類及海產大多低於每公克肉低於1毫微克。
研究人員表示,PFAS在環境中普遍存在,因此很難確切得知這些化學物質從哪裡,或者如何進入海洋食物鏈,但2類海洋生物更有可能在體內累積。第一種是貝類,因為牠們通常棲息在靠近岸邊的海底,第二種是較大型海洋生物,因為牠們可能會透過食用小型海洋生物攝入PFAS。
貝類、體型較大海鮮風險更高
該學院流行病學副教授羅馬諾(Megan Romano)指出,海鮮在新罕布什爾州的文化及生活佔有一席之地,人們對於海洋物種的研究卻存在顯著空白,「我們的建議不是不吃海鮮,海鮮是精益蛋白質與不飽和脂肪酸的良好來源,但也可能是被潛在低估的人類PFAS暴露來源」,他們再次呼籲盡速制訂相關食品法規。
—
緊貼最新最快新聞資訊,請立即下載星島頭條App: https://bit.ly/3Q29Vow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