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深圳多招引消費 港人北上過聖誕 學者倡商界主動救市

2023-12-20 08:00

聖誕和新年假期將至,市場預料不少港人會延續北上消費熱潮。
聖誕和新年假期將至,市場預料不少港人會延續北上消費熱潮。

聖誕節及新年長假期將至,市場預料不少港人會延續北上消費熱潮。剛過去的周末,已有逾60萬香港居民經各口岸北上,中港經濟仍有待復甦,惟兩地推行措施的成效卻有差別,更有港人「反向」北上購買名牌,退稅後比在港購買更優惠。多位經濟學者分析本地和深圳的「救市招數」,指深圳多處設聖誕裝飾「打卡位」、於口岸設免費接駁巴士等措施,明顯針對港人而設,相反香港「走錯位」,缺乏特色,期望商界能主動獻計,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另有學者建議,商場應調整租戶比例,讓年輕人有更多創業機會。
 

內地多個大型商場設聖誕燈飾及布置,吸引港人北上「打卡」。
內地多個大型商場設聖誕燈飾及布置,吸引港人北上「打卡」。


根據入境處最新數字,顯示上周末(16日及17日)共有63.6萬香港居民經高鐵西九龍站、港珠澳大橋、羅湖及落馬洲等口岸北上,而經各口岸入境香港的內地旅客僅25.9萬人,北上港人再次比南下內地人多;翻查本港1月至10月的本地零售業銷貨價值(10月數字為臨時估計),每月平均約為336億元,綜觀近兩年高位則在今年1月,達361億元。

中大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指,相關數字反映香港零售業仍現疲態,因過去按月銷貨價值曾逾450億元,中港通關後的數字比1月份更差。他直言,受經濟結構調整影響,本地零售數字在未來2、3年也難以重回疫情前高位。

中港經濟仍有待復甦,惟兩地推行措施的成效有明顯差別。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講師阮穎嫻形容,內地零售及餐飲業同樣缺人,但當局積極救市,想法具前瞻性及針對性,如八達通聯通內地「一卡通」網絡、於口岸開設免費接駁巴士線來往熱門大型商場等,明顯針對港人北上。此外,中國不設聖誕假期,過去取向也不會大事慶祝外國節日,惟現時四處也有聖誕裝飾「打卡位」,她直言,「如果想做香港人生意,自然會以聖誕元素吸引港人。」
 

羅湖萬象城多間名店試行「即買即退」的購物退稅優惠。 網上圖片
羅湖萬象城多間名店試行「即買即退」的購物退稅優惠。 網上圖片


聖誕節長假前,內地再度「出招」吸引港人北上消費。自本月中旬,鄰近羅湖口岸的大型商場「萬象城」有23間商店試行境外旅客「即買即退」的購物退稅優惠,當中不乏國際知名品牌,港、澳及海外旅客可享接近9%折扣,即相當於「91折」。據了解,內地近年於北京、上海、廣州、杭州及成都試行「即買即退」,深圳為第6個試點城市。

買名牌「即買即退」 價格實惠

香港過去一直以「購物天堂」美譽引以為傲,如今北上內地購買名牌可享「即買即退」,無疑進一步衝擊本地市場。翻查內地社交平台「小紅書」,有港人早於10月便北上其他退稅試點「反向」購買名牌手袋回港,並成功在7個工作天內透過支付寶退稅,計算匯率後比香港價格便宜;有新加坡旅客也分享到上海購買名牌手飾後享有退稅優惠。

李兆波認為,港人北上普遍採購日常用品為主,未見購買貴價品的熱潮,加上近期港元匯價走強,即使推出「即買即退」也要留意匯率變動,計算是否「有賺」。他指,香港一直有代購市場,但港人偏向信任在歐洲或日本等地購買名牌的質素,故按其估計,「即買即退」未必會導致零售業銷貨價值大跌,反而對港人購物的「心理打擊」更大。

回望香港在聖誕假期前推展為期5個月的「廟街夜巿」,阮穎嫻直言,香港難以發展夜市經濟。她指,內地規劃早已劃分為夜市區、文青區等小區,加上官民「上行下達」,一聲令下已經可以迅速推動夜經濟,惟香港即使「有樣學樣」,也要「說服」不同單位協作,顧及各個持份者需要,加上本地人力成本高,要本身勞動力不足的餐飲業再調配人手出外開辦夜市攤位,處處受到掣肘。
 

有學者指,機票成本上升令港人減少到外地旅遊。
有學者指,機票成本上升令港人減少到外地旅遊。


加強商戶參與細微活動構思

阮穎嫻續說,全球航空業航班減少,乘飛機到外地的成本上升,已令更多人留港過節,但零售上未見起色,整體而言應搞好經濟,其中商界的參與不可或缺,「很多經濟活動應靠商界做,而非政府帶頭,商界才知道甚麼是最新、最潮和最特別。」

她舉例,簡單如聖誕樹等裝飾,今年本港亦「縮水」,「市道不好,商界不會投放太多錢在裝飾上去吸引顧客」,故政府應從宏觀角度專心搞好經濟,細微活動如夜繽紛等可留給商界構思。

港商場定位單一缺新意

香港恒生大學市場學系助理教授鄺家麒亦指,政府不宜過度介入市場,「政府的角色可能是為內地旅客提供便利出入境的措施,如兩地交通配套或放寬簽證限額等,其餘活動如夜繽紛、廟街夜市等,應留待商場或零售商各師各法。」他提到,本港商場定位單一,商戶千篇一律,多是大型零售商進駐,缺乏特色,「去完一個商場不會想去另一個,但內地的商場有不同主題,店鋪也不一樣,會令人想探秘。」

鄺提議,本港商場可從租戶組合上着手,例如80%租給大型零售商,其餘20%租予特色小店,可以「年宵」攤檔的模式,甚至可與大專院校的創業計劃或課程合作,讓年輕人發揮創意、實際營運店鋪,相信同時可帶給消費者新鮮感。
 

有人在內地社交平台「小紅書」發文稱旅發局派發現金禮包。
有人在內地社交平台「小紅書」發文稱旅發局派發現金禮包。


展覽主辦單位補貼交通費 吸引遊客蜂擁領取

自中港通關以來,香港旅遊發展局先後推出「香港有禮」及「香港夜饗樂」,向訪港旅客派發餐飲消費券等禮遇,惟近日網上流傳,局方「再接再厲」改為派發現金,旅客聞訊即蜂擁至某大型展覽領取「優惠」。本報就事件向旅發局了解,證為展覽主辦單位發放的「旅客交通資助」,與局方無關。

亞洲頂尖教育博覽「學與教博覽2023」上周於灣仔會展舉行,吸引不少教育界人士前往參觀,惟有旅客以「香港旅遊發展局發禮包了」為題,於內地社交平台「小紅書」發文,指到場旅客憑內地電話註冊,即可獲得200港元現金及存有100港元面值的交通卡。

從圖片可見,分別有兩張100元現鈔,而交通卡印有旅發局旗下「香港會議及展覽拓展部」的簡稱「MEHK」。有網民留言指,成功以兩個內地電話註冊,取得400港元現金及2張交通卡。
 

200元現金實為主辦單位派發的交通津貼,非旅發局提供。
200元現金實為主辦單位派發的交通津貼,非旅發局提供。


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講師阮穎嫻同樣留意到相關帖文,直言較少見直接派現金給旅客的做法,「送贈交通卡屬『正常』,餐飲券也會蝕行政費,派現金不會倒蝕嗎?」本報就此向旅發局查詢,獲回覆指,「有關港幣200元現金是由活動主辦機構派發,並不屬於旅發局『香港有禮』會展旅客禮遇的內容。」

傳統盆菜遭「夾擊」 生意額難復疫前水平

疫後首個聖誕及新年檔期,有傳統盆菜公司老闆分享,面對新派盆菜及內地市場夾擊,生意回復疫情前的70%至80%已可接受。

近日社交平台湧現大量盆菜廣告,八味香帝皇盆菜負責人柯先生指,今年生意較疫情3年暢旺,截至冬至前一星期,正日已有60至70張訂單,還差20%就追回疫情前的生意額。他直言,盆菜市場競爭漸大,有公司主打迷你盆菜,或配上炒飯、湯水等的套餐形式吸客,價錢更越做越低,「正常有鮑魚、海味,除開都要150元至160元一個人,但有些公司降價至90元至100元。」他指,有2個相熟的盆菜商已結業離場,供應海味、醬料及枝竹的公司也受到衝擊,只盼農曆新年的生意能重上高峰。
 

內地超市售賣港式盆菜禮盒。
內地超市售賣港式盆菜禮盒。


近月港人北上興起逛「大型超市」熱潮,其中有超市售賣「港式盆菜禮盒」,內附鮑魚乾、干貝、海參等食材,更備有詳細烹飪教學,市民可跟隨指示自製盆菜,售298元人民幣。

有網民指,該盆菜製作程序多,是「功夫菜」,但成功製作甚具滿足感。柯先生直言,內地盆菜如同早前港人北上購買大閘蟹一樣,對香港市場「肯定有影響」,「客人會因為價錢便宜而購買,即使味道不理想,也令香港做少一單生意。」

記者:仇凱瑭、林家希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