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觀察:《紐時》記者 妙用「鼓嶺緣」

2023-11-15 09:00

柏凱斯(紅圈)上了央視。(央視截圖)
柏凱斯(紅圈)上了央視。(央視截圖)

舉世矚目的「習拜會」即將登場,外電報道,美國發出數百張簽證給中國記者赴三藩市,讓他們可以採訪中美元首峰會。這也是兩國關係緩和的體現,雙方有望進一步放寬派駐記者。

柏凱斯參加「鼓嶺緣」中美民間友好論壇,獲《福建日報》報道。
柏凱斯參加「鼓嶺緣」中美民間友好論壇,獲《福建日報》報道。
1992年,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邀請加德納夫人(左一)訪問鼓嶺。
1992年,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邀請加德納夫人(左一)訪問鼓嶺。
「鼓嶺緣」中美民間友好論壇在福州舉行。(央視截圖)
「鼓嶺緣」中美民間友好論壇在福州舉行。(央視截圖)
「鼓嶺緣」中美民間友好論壇在福州舉行。(央視截圖)
「鼓嶺緣」中美民間友好論壇在福州舉行。(央視截圖)
柏凱斯(右)上了央視。(央視截圖)
柏凱斯(右)上了央視。(央視截圖)
2023年2月,柏凱斯參訪了當年蘭馬利亞曾居住過的鼓嶺。盡管房屋早已不復存在,但寫有「蘭界」二字的界石仍立在舊址。(柏凱斯向《福建日報》供圖)
2023年2月,柏凱斯參訪了當年蘭馬利亞曾居住過的鼓嶺。盡管房屋早已不復存在,但寫有「蘭界」二字的界石仍立在舊址。(柏凱斯向《福建日報》供圖)

在特朗普時代,美方批評中國駐美媒體是「中國宣傳機構」,變相驅逐60名中國駐美記者,中方以牙還牙,雙方亦變相不批准對方記者申請常駐。直至去年,雙方才審批新任常駐記者的簽證,但數量有限。

不過,即使爆發「媒體驅逐戰」期間,《紐約時報》北京分社社長柏凱斯(Keith Bradsher)「屹立不倒」,原因可能是他來自一個特殊的美國家族。120年前,柏凱斯母親的曾祖母的姐姐蘭馬利亞醫生受教會派遣,來到中國福州,在鼓嶺一住就是37年,對當地醫療和教育貢獻良多。

當年,還有不少美國傳教士也住在福州鼓嶺,有的孩子還在鼓嶺出生。1992年,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邀請加德納夫人訪問鼓嶺,幫助她完成了丈夫夢回故土的心願。2012年,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美,講述鼓嶺故事,據稱「引發兩國各界強烈反響」。

由於鼓嶺故事是習主席親自推動中美民間友好交流的一段佳話,「鼓嶺之友」成為中方座上賓。柏凱斯也頻頻跑鼓嶺尋根,表態將續寫「鼓嶺故事」新篇章。今年6月,老柏到福州參加「鼓嶺緣」中美民間友好論壇,並獲《福建日報》報道。

老柏最近與《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餐聚交流,還希望胡錫進向中國讀者介紹自己的「鼓嶺緣」。前天,央視新聞聯播播發「構築民間紐帶 推動中美關係健康穩定發展」的報道,為「習拜會」造勢,老柏也上了鏡頭。這位老柏果然是「中國通」,深諳中國政治文化,巧妙地為自己也為《紐時》在華拓展空間。

紀曉華


 

---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