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國勇等3學者指新發傳染病定必陸續有來 籲嚴密監察預備應對未來

2023-11-01 09:47

袁國勇等3學者撰文認為應防患未然反思如何預備應對未來大流行。資料圖片
袁國勇等3學者撰文認為應防患未然反思如何預備應對未來大流行。資料圖片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聯同另外兩名學者龍振邦及趙晞揚在報章撰文,指新冠病毒並非最後一場病毒大流行,新發傳染病定必陸續有來,要反思如何預備應對未來大流行,必須有高質科研、足夠的基礎建設、迅速應變計劃及措施,完善公營醫療機構、公共衛生及流行病學監察系統,時刻與國際組織保持聯繫溝通等,缺一不可。

文章指,除了冠狀病毒,流感是最具潛力引起大流行的病源,下場大流行或由源自禽鳥和豬的流感病毒引起。基因洗牌可能會引致嚴重感染,甚至對抗流感病毒藥物和季節性流感疫苗產生抗藥性。近期由呼吸道病毒引起的大流行,則具多重原因。其中包括RNA病毒基因突變率高、無症狀或輕症狀患者造成隱形傳播鏈,以及人畜共處互動愈加頻繁。

文章指要反思如何預備應對未來大流行。資料圖片
文章指要反思如何預備應對未來大流行。資料圖片
文章指香港抗疫成績值得肯定。資料圖片
文章指香港抗疫成績值得肯定。資料圖片
文章指香港抗疫成績值得肯定。資料圖片
文章指香港抗疫成績值得肯定。資料圖片
文章指屠宰場、街市都是高風險地點。資料圖片
文章指屠宰場、街市都是高風險地點。資料圖片
袁國勇等3學者撰文指新發傳染病定必陸續有來。資料圖片
袁國勇等3學者撰文指新發傳染病定必陸續有來。資料圖片

化驗篩出潛力病毒  研究和制定策略防患未然

文章又提到新發傳染病約75%由動物病原體所致,要預測具大流行潛力的病原體,可從動物採樣化驗篩出具大流行潛力的病毒,方能研究和制定策略防患未然。

文章指應增加對有症狀疾病患者和患病動物,特別對病重和死因不明動物做透徹微生物和疾病監測,在病毒大規模傳播人類前,透過預兆或特定風險事件啓動監察系統主動篩選具大流行潛力的病毒,更具成本效益。

屠宰場街市及農場屬高風險地 應重點監測 

文章指人畜接觸地是重點監測領域,尤其高風險地點如屠宰場、街市、農場、臨牀或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又說只針對爆疫時監察不夠,街市流行病學監察須持之以恆,具風土病和大流行潛力的病毒如禽流感、新冠病毒等皆與街市相關。文章亦認為須建立高質科研、迅速應變計劃,並持續對街市和入境關口進行流行病學監察,以防輸入案例致本港爆疫。港大亦會與各地學者成立大流行科研聯盟,追蹤新發傳染病。

3名學者認為,香港於新冠疫情首兩年,從未封城,亦無全民檢測,仍能貫徹圍堵清零之策。以嚴厲措施,換取安全空間,讓市民接種疫苗,建立抗疫韌性,靜待抗病毒藥物推出市場,香港抗疫成績值得肯定。可惜有大量長者及長期病患者因各種原因對疫苗生疑,無把握接種疫苗的黃金機會,未及建立足夠抗疫韌性,以致第五波有近萬名長者喪生。倘能於第五波後之夏季放寬防疫措施,及早開放以盡快建立混合免疫屏障,則更能加快恢復本港的競爭力。

---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