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退化年輕化 40 歲+開始寸步難移 家中勤練一動作減輕痛楚

2023-10-12 00:00

膝關節退化年輕化 有巿民40歲已出現膝關節退化問題。istock圖片
膝關節退化年輕化 有巿民40歲已出現膝關節退化問題。istock圖片

很多人認為膝關節退化及痛症是老年人的「專利」,但原來這問題正逐漸年輕化,部分患者更低見 40 多歲。有調查亦發現,普遍市民有錯誤觀念,以為身體有痛症時不應去運動;然而長遠而言更容易令痛症情況惡化。

在各類關節炎當中,膝關節炎對日常生活影響較大,因它會導致行路時膝頭疼痛。今日(12 日)是「世界關節炎日」,為提高公眾對膝關節炎的關注,香港骨科醫學會與聖雅各福群會於 2023 年 8 至 9 月期間,進行一項針對膝關節炎的問卷調查,了解市民普遍的觀念、症狀和處理,收回的323 份有效問卷中,出現膝關節症狀的共有258份。在受訪患者中有 45%認為,有膝關節問題症狀便應該減少運動。

香港骨科醫學會骨科專科醫生張炎鈴表示,膝關節有問題時 減少運動並非正確觀念,適當及有效的運動反而有助改善症狀。
香港骨科醫學會骨科專科醫生張炎鈴表示,膝關節有問題時 減少運動並非正確觀念,適當及有效的運動反而有助改善症狀。

「香港每三名70 歲以上的老年人中,便有一人受到關節炎影響,而當中最常見的是膝關節炎。而我見過較年輕的患者僅 40 多歲,他們通常體重偏高。」香港骨科醫學會骨科專科醫生張炎鈴指,體重過重與年紀同樣是膝關節問題成因。此外,年輕時運動創傷後沒有徹底醫治好,也有機會導致膝關節炎的發生。

過重與年紀 膝關節炎主要成因

「有研究顯示,體重減少5公斤,可減少50%膝關節退化機會,所以減磅是非常重要。」她補充,若患上膝關節問題,減少運動並非正確觀念,適當及有效的運動反而有助改善症狀。對於膝關節炎患者,除了及早求醫了解病發程度對症下藥外,更重要是減肥及持之以恒做運動強化肌肉、提升平衡力及改善身體協調能力,從而提升腳部的肌力及膝關節活動能力,減低對膝關節的負荷及磨損。

神經肌肉訓練可訓練身體敏捷度和協調能力,有效改善患者的 軟骨並減輕膝關節負荷。
神經肌肉訓練可訓練身體敏捷度和協調能力,有效改善患者的 軟骨並減輕膝關節負荷。
家中可進行有限度的肌肉訓練,如圖中的「靠牆蹲」。若有個別需要,建議向醫生、物理治療師和合資格的健身教練作諮詢,設計針對性的運動計劃。
家中可進行有限度的肌肉訓練,如圖中的「靠牆蹲」。若有個別需要,建議向醫生、物理治療師和合資格的健身教練作諮詢,設計針對性的運動計劃。

低撞擊性運動增肌力

聖雅各福群會永嘉諾健體中心經理鍾欣穎指,患者適宜結合非藥物及藥物治療,在非藥物方面,適當的運動是重要一環,有助舒緩膝關節症狀的包括有氧運動、肌肉強化和水中運動等。如患有膝關節炎,鍾欣穎提醒要避免高撞擊性運動,如打籃球、跑步或跳躍動作,轉至低撞擊性運動,好像太極、游水、瑜珈、步行等,而水中健身對肌力訓練亦非常有效。

就肌肉阻力訓練上,痛楚屬輕度或中度的膝關節炎患者,剛開始時,用個人能力範圍約四成力度,每周一至三次,每組阻力訓練做 13 至 15 下,約做兩至三組。約八周後的進展階段,則可提高至每周三次,每組 15 至 16 下,同樣做兩至三組。經過一段時間,若感覺自己肌力提升後,更可在阻力上增強。家中可進行有限度的肌肉訓練,包括「靠牆蹲」。

 ---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