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諾貝爾獎│歷來6華人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崔琦、高錕與港有淵源

2023-10-03 18:21

歷來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人當中,以崔琦(左)和高錕與香港淵源最深。 資料圖片
歷來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人當中,以崔琦(左)和高錕與香港淵源最深。 資料圖片

諾貝爾獎百餘年歷史當中,物理學獎已頒發過115次,有時候是由2至3位科學家共同得獎,至今共有218人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也是最多華人曾經獲得的諾獎獎項,共有6位華人科學家獲此殊榮,包括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朱棣文、崔琦和高琨。以下細數6位科學家的故事。

「光纖之父」高錕年輕時。 資料圖片
「光纖之父」高錕年輕時。 資料圖片
高錕發現光纖可傳送容量幾近無限的信息,促進了現代通信以至全球互聯網的發展。 資料圖片
高錕發現光纖可傳送容量幾近無限的信息,促進了現代通信以至全球互聯網的發展。 資料圖片
高錕與太太黃美芸。 星島資料圖
高錕與太太黃美芸。 星島資料圖
光纖之父高錕教授個人巡迴畫展暨高錕慈善基金5周年慶祝活動。 星島資料圖
光纖之父高錕教授個人巡迴畫展暨高錕慈善基金5周年慶祝活動。 星島資料圖
1987年候任中大校長時的高錕(中)與時任中大敎務長楊汝萬(左)及秘書長梁少光(右)見記者。 星島資料圖
1987年候任中大校長時的高錕(中)與時任中大敎務長楊汝萬(左)及秘書長梁少光(右)見記者。 星島資料圖

2009年 - 高錕

歷來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人當中,相信港人對港產「光纖之父」高錕印象最深刻。高錕在上海出生、就讀至初中,二戰後移居香港,在聖若瑟書院讀高中,中學畢業後因港大沒有電機工程學系赴英讀大學。1957年大學畢業後,高錕進入美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ITT)的英國子公司任工程師,後來加入研究部門,1966年在英國做出劃時代實驗,發現用石英基玻璃纖維可以長距離傳遞信息,促成互聯網發展的關鍵條件,從此改寫了人類的通信媒介與模式。

1970年高錕回港出任中文大學電子系創系教授,1987年至1996年出任中文大學校長,其後退休。他在200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原因是「在光傳輸於給纖維的光學通信領域突破性成就」,但他在2004年已患上腦退化症。妻子黃美芸在他獲得諾貝爾獎後成立了高錕慈善基金,積極為腦退化症患者、家屬及照顧者提供協助。高錕於2018年病逝,享年84歲。

崔琦2005年接受本報訪問。 星島資料圖
崔琦2005年接受本報訪問。 星島資料圖
2000年一眾香港浸會大學物理系應屆畢業生於走廊巧遇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崔琦﹐紛紛趨前與偶像大合照。 星島資料圖
2000年一眾香港浸會大學物理系應屆畢業生於走廊巧遇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崔琦﹐紛紛趨前與偶像大合照。 星島資料圖
香港中文大學楊振寧檔案室成立禮上,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楊振寧及1998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崔琦與記者工作人員合攝。星島資料圖
香港中文大學楊振寧檔案室成立禮上,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楊振寧及1998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崔琦與記者工作人員合攝。星島資料圖
崔琦(中)是香港培正中學名人校友。 星島資料圖
崔琦(中)是香港培正中學名人校友。 星島資料圖
2007年,崔琦(中)在香港大學獲頒名譽科學博士。新華社
2007年,崔琦(中)在香港大學獲頒名譽科學博士。新華社
2009 年,崔琦獲香港科技大學頒授理學榮譽博士學位。 中新社
2009 年,崔琦獲香港科技大學頒授理學榮譽博士學位。 中新社

1998年 - 崔琦

1998年,崔琦與羅伯特·勞夫林(Robert Laughlin)及霍斯特·施特默(Horst Störmer),因共同發現「分數量子霍爾效應」而一起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發現一種帶有分數帶電激發的新的量子流體形式」,大大地豐富了物理學家對量子相和量子相變的理解。

崔琦1939年生於河南寶豐,1951年隻身來港,先後就讀於培正中學和金文泰中學。畢業後,他獲得教會獎學金赴美留學,1958年入讀美國伊利諾伊州奧古斯塔納學院主修數學。後來他進入芝加哥大學物理系,1967年取得博士學位。1968至1982年,崔琦在麻省理工學院及美國貝爾實驗室擔任研究院,從事固態物理研究,並在1982年轉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

1998年 - 朱棣文

朱棣文1948年生於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1976年於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97年,49歲的朱棣文因「發展了用激光(鐳射)冷卻和捕獲原子的方法」獲得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這種方法讓科學家得以非常精確地研究單個原子,而這項技術也可用於構建具有高精度的原子鐘。

朱棣文出生於學者之家。父親朱汝瑾、外祖父李書田、母親的伯父李書華和哥哥朱築文都是學者。朱棣文從2009年起出任奧巴馬政府的能源部長4年,成為繼趙小蘭後第二位出任美國內閣首長的華人,也是歷來首位擔任美國內閣首長的諾貝爾獎得主,在任期間積極推動可替代能源 。

2023年5月19日,丁肇中應邀到訪中國科學院大學(國科大)北京懷柔校區,微笑傾聽學生提問。 中新社
2023年5月19日,丁肇中應邀到訪中國科學院大學(國科大)北京懷柔校區,微笑傾聽學生提問。 中新社
2023年5月19日,丁肇中到訪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懷柔校區做主題報告,會場座無虛席。 中新社
2023年5月19日,丁肇中到訪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懷柔校區做主題報告,會場座無虛席。 中新社
2023年5月21日,丁肇中在大灣區科學論壇開幕式上發言。 新華社
2023年5月21日,丁肇中在大灣區科學論壇開幕式上發言。 新華社
丁肇中的日常生活:坐在瑞士日內瓦附近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辦公室裏。 新華社
丁肇中的日常生活:坐在瑞士日內瓦附近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辦公室裏。 新華社
丁肇中的日常生活:2017年在瑞士日內瓦附近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主持阿爾法磁譜儀項目組會議後離開辦公室。 新華社
丁肇中的日常生活:2017年在瑞士日內瓦附近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主持阿爾法磁譜儀項目組會議後離開辦公室。 新華社

1997年 - 丁肇中

丁肇中在197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獲獎理由是發現了一種新的亞原子粒子(比原子更小的粒子),命名為「J粒子」。

丁肇中祖籍山東日照,1936年生於美國密歇根州安娜堡。他因父母正在美國進行學術訪問而意外獲得美國公民身份,出生後2個月已返回中國。

由於戰爭關係,丁肇中 12歲前無法獲得正統獲育,由父母在家中教導。1949年,丁肇中一家輾轉遷至台灣。高中畢業後他曾考入台灣的大學,但因志趣不合為由休學,轉赴美國密歇根大學修習工程學、數學和物理學。1962年博士畢業後,丁肇中立志從事研究工作,1967年起轉到麻省理工學院擔任教授,主要研究高能實驗粒子物理學,1974年,丁肇中與美國加州史丹福大學教授伯頓·里克特幾乎同時各自發現新的基本粒子「J /ψ基本粒子」,兩人因此同時在197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及美國政府的勞倫斯獎,丁肇中在頒獎典禮上還用中文發表演講。

楊振寧(右二)2019年在北京出席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中新社
楊振寧(右二)2019年在北京出席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中新社
楊振寧(左二)出席西南聯合大學建校70周年慶典。 中新社
楊振寧(左二)出席西南聯合大學建校70周年慶典。 中新社
李政道在2006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上發表演講。新華社
李政道在2006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上發表演講。新華社
楊振寧(右二)2019年在北京出席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中新社
楊振寧(右二)2019年在北京出席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中新社
位於中研院物理所的「吳大猷紀念館」,展出吳大猷(中)和楊振寧(左)、李政道(右)二位學生的合影。楊、李後來幾乎不往來,難得在老師的壽宴上合照。 中時
位於中研院物理所的「吳大猷紀念館」,展出吳大猷(中)和楊振寧(左)、李政道(右)二位學生的合影。楊、李後來幾乎不往來,難得在老師的壽宴上合照。 中時
吳大猷(中)1997年在清大歡度92歲生,二位得意門生李政道(右)、楊振寧院士陪侍在側。壽宴上吳大猷妙語如珠,逗得賓客笑聲不斷。 中時
吳大猷(中)1997年在清大歡度92歲生,二位得意門生李政道(右)、楊振寧院士陪侍在側。壽宴上吳大猷妙語如珠,逗得賓客笑聲不斷。 中時
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 因宇稱不守恆 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與家屬杜致禮、秦惠䇹同往瑞典斯德哥爾摩領獎。 網上圖片
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 因宇稱不守恆 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與家屬杜致禮、秦惠䇹同往瑞典斯德哥爾摩領獎。 網上圖片

1957年 李政道、楊振寧

1957年,李政道獲獎時年僅31歲,與另一位華裔物理學家楊振寧共同獲得這一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有史以來首兩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之一。兩人均師從中國物理學家吳大猷。

李政道1926年生於上海,因抗日戰爭而未能完成中學學業。1943年,他考入遷至貴州的浙江大學物理系,抗戰結束後獲吳大猷推薦,1946年赴美進入芝加哥大學,1950年取得博士學位。

楊振寧比李政道年長4歲,1922年生於安徽省會合肥市。他的父親是芝加哥大學數學博士,回國後擔任清華大學與西南聯合大學數學系主任多年。楊振寧本人1942年畢業西南聯合大學,與李政道一樣師從吳大猷。1945年,楊振寧考取公費留學赴美,就讀於芝加哥大學,並在1948年取得博士學位。

1949年,楊振寧進入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並與李政道展開長達十多年的科研合作。兩人因推翻「宇稱守衡定律」而獲得諾獎,「宇稱不守衡」的發現,被譽為「20世紀物理學中的革命」。不過二人後來鬧翻,疑似是因為有人爭功搶排名。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