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廚房|單親媽媽租劏房冇廚房 對住馬桶煮飯炒菜:已經比以前好
2023-09-17 07:30
「屋企窄到冇廚房,只能對住個廁所炒菜煮飯。」居住劏房的家庭原本就是弱勢一群,其中媽媽擔當照顧家人起居飲食的重要角色,面對經濟下行,最終越住越窄,越租越差,有單親媽媽偕女兒居住百呎劏房,家中沒有廚房,煮飯炒菜只能躲進廁所內完成,有非牟利機構發起「社區廚房」計劃,專為劏房住戶提供廚房爐具及咖啡機等用具,再讓她們受助變助人,甚至為早出晚歸住戶制作「即煮餸菜包」及免費咖啡,加強社區聯繫。
35歲的何小姐偕同9歳的女兒數年前與丈夫離異分居後,兩母子便開始出外租屋,她們曾經在觀塘向一個家庭,租入單位其中一間睡房,客廳及洗手間共用,基本所有起居生活只會在房內完成,「一返去就匿入房,盡量都唔想麻煩到業主一家,所以喺區內無乜朋友,個關係好孤立。」直至大約3年前在葵涌以月租3800元覓得一個面積約100呎的劏房單位,母子二人才正式有自己的獨立生活空間,但由於劏房太細不設廚房爐頭,所以用電飯煲煮飯或電磁爐炒菜,每每需要用水,只能在唯一有水的廁所內完成,「畢竟喺廁所,爆炒一定唔會,好多時煮完飯就用熱水滾菜或蒸餸就算。」直至後來報名參加社區廚房計劃,利用中心的廚房煮菜及洗衣機清洗被鋪,與區內劏房戶同聲同氣,才開始有一個定期活動的落腳點。
同樣4年前以6300元租住兩房劏房單位的42歲阿芳,與丈夫育有2名分別20歲及4歲的女兒,形容早年搬入葵涌區時,「每日出去就係湊個囡返學放學同街巿買餸2個地點,唔多識人,日日對住4幅牆,差啲搞到抑鬱。」直至後期她接觸麥理浩夫人中心社工,先與街坊組成的義工群組組織團購平價食品及日用品,其後再利用社區廚房,參與義務制作「即煮餸菜包」,每星期與其他劏房媽媽到街市搜購平靚正食材,回中心把食材切好,再打包成一道菜,專門供應予早出晚歸的街坊,讓他們減省烹調的時間,去年社區廚房再加入咖啡機,她接受沖咖啡培訓班後,去年聖誕起落手落腳參與免費派發咖啡服務,受惠人士包括區內街坊、商戶及社企餐廳食客,由受助變成助人。
阿芳形容參與計劃後獲益良多,「社交圈子擴闊咗,個人開心咗,我有空餘時間會叫埋4歲囡囡一齊參與推廣社企服務派傳單活動,連佢都大膽咗肯主動講嘢。」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組織高級幹事潘詠珊表示,計劃開展至今,可服務家庭由1000個升至2000多個,當中500多個為活躍用戶,而絕大部分服務使用者均為女士,其中3至4成為單親媽媽,反映服務有實際需要。
她留意到政府今年初推出深水埗社區客廳,計劃為育有0至6歲嬰幼兒的基層照顧者,提供逾1.2萬呎空間和免費服務,包括育兒友善空間、體驗式學習遊戲及專業化親職教育等,中心預計每年可服務超過6萬人次。她指因應中心營辦社區廚房多年經驗,認為除了提供場地硬件外,最主要透過社區組織社工聯絡下,引導潛在服務使用者使用設施。「以工廈劏房為例,好多住戶處於隱形狀態,可能你要去100幢工廈洗樓派街招,又或區內開資訊街站『撈Case』,呢類劏房戶都係核心使用者之一,但就要靠當區社工發掘出來。她建議政府多與社區組織合作,以善用社區客廳提升使用率,讓弱勢真正受惠其中。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自2016年起推出劏房家庭支援計劃,受惠群眾為居住劏房、天台屋、工廈劏房等不適切居所的住戶家庭,每次只需8元可以使用社區廚房,計劃經過三期發展,最新為去年賽馬會「絡區樂居」劏房家庭支援計劃,如今已經可以劃分不同使用區域,包括洗衣機、廚房、咖啡機,以及按摩椅等空間,解決街坊因租住劏房而衍生的日常起居難題。
--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應